2025年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联合发布声明,试图为此前理想i8碰撞测试引发的轩然大波画上一个看似圆满的句号。然而,这份声明究竟是行业自律的里程碑,还是仅仅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权宜之计?这不仅关乎声明本身的效力,更深层揭示了公众对汽车行业透明度、公平竞争以及产品本质的深切期待。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是7月29日理想汽车在新车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震撼”视频。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以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进行正面碰撞。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视频呈现的画面显示,理想i8在剧烈撞击后“毫发无损”,而那辆8吨重的卡车却出现了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四个车轮腾空而起的“奇观”,驾驶室甚至几乎倒在了i8的前车窗上。这一幕瞬间引爆了网络,公众在惊叹理想i8“坚不可摧”的同时,也对测试的科学性、公平性以及卡车“脆弱”的真实性提出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面对汹涌的舆情,被“撞飞”的乘龙卡车(隶属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迅速发声,指责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其品牌车辆进行测试,并强调测试场景与真实情况存在严重差异,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随后,理想汽车和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中国汽研也相继回应,声称测试全权委托专业机构执行,测试卡车为市场随机购买,且测试过程符合相关规定。然而,这些解释并未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将焦点从单一产品的安全性,转向了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营销乱象、测试标准透明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份联合声明,表面上旨在倡导行业严守自律底线,共塑良性竞合。理想汽车在声明中澄清本次测试仅为验证和提升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品牌;中国汽研则为信息发布不完整可能带来的风险表示歉意;东风柳汽也承诺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三方共同呼吁行业恪守诚信原则与商业道德,杜绝贬损性对比等不当竞争行为。这看似为行业树立了自律的标杆,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营销手段的无序化。在销量承压、市场内卷的背景下,部分车企为争夺消费者眼球,不惜采取“极限测试”等方式制造话题,博取流量。这种以“视觉冲击”代替“科学严谨”的营销策略,短期内或许能吸引关注,长远来看却无疑损害了行业的公信力,透支了消费者信任。
深究公众质疑的核心,在于此次碰撞测试工况与真实场景的巨大偏差。首先,测试所用重卡总质量约8吨,这在实际运营中属于空载范畴。然而,中国干线公路上奔忙的重卡,满载质量动辄超过30吨甚至49吨的法定上限。即便只具备初中物理知识水平的人都清楚:动能与质量成正比。一辆30吨满载卡车蕴含的碰撞能量在同等速度下,几乎是8吨空载卡车的四倍。用空载卡车代表“典型事故”,无异于用一根火柴划出的火花去比试燃气灶打开的火力,前者只能点燃香烟,后者才可以烧菜做饭。这种“定制化”的测试工况,与真实道路上毁灭性的钢铁洪流存在本质背离,根本无法真实反映产品在实际事故中的表现。
其次,“重卡锁止”疑云重重,更是触及了公众的常识底线。商用重卡驾驶室设计并非儿戏,其与底盘之间通过三道独立机械锁进行牢靠连接,这是保障驾驶员生命安全的关键。工程实践表明,这三道锁在剧烈碰撞中几乎不可能同步失效。然而,在此次测试视频中,重卡驾驶室却如纸盒般朝前倾倒,与后货箱出现明显的分割,这强烈暗示存在人为干预锁止装置的可能性。难道为了放大理想i8“完胜”的视觉冲击,物理法则可以被悄然修改?当测试结果公然违背基本物理常识时,其作为“科学验证”的权威性便荡然无存,沦为一场精心编排的“实验数据”。
当第三方检测机构将“品宣”与“赋能”写入其商业蓝图时,其独立公正性便面临严峻考验。测试本应服务于安全,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但如今却异化为营销道具,甚至成为车企之间“内卷”的工具。这种以“视觉冲击”代替“科学严谨”的营销策略,短期内或许能吸引眼球,但长远来看,无疑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透支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信任。公众期待的,远不止于一份言辞恳切的联合声明,他们更渴望看到汽车行业回归透明度、公平竞争以及产品本质的初心。
汽车行业的“良性竞合”最终需要消费者来“买单”,而这份“单”,是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唯有当企业将诚信与责任内化为发展基因,将科技创新与产品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这份联合声明,是行业自律的起点,而非终点。它警示所有市场参与者:让科学回归科学,让安全真正成为所有测试不可动摇的原点,这不仅关乎某款车型的成败,更攸关整个行业能否驶向一个值得信赖的未来。否则,每一次“极限营销”的狂欢,都将是行业公信力的一次慢性自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