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贾跃亭和他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公司又有了新消息,而且这个消息听起来相当振奋人心,以至于让许多关注汽车圈和科技圈的人都感到有些意外。
事情是这样的,在2024年7月中旬,长期以来在资金问题上备受困扰的法拉第未来突然宣布,他们成功敲定了一笔大约1.05亿美元的新融资。
对于一家一直被外界认为“濒临破产”的公司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紧接着,贾跃亭本人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发布会,正式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车型,名为FX Super One。
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一款定位高端的“First Class EAI-MPV”,也就是智能人工智能多功能车。
更引人注目的是,发布会结束时,官方宣称这款新车在开启预订后,短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一万辆,具体数字是10034辆的订单。
这个数字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万多辆车,这对于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来说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成绩,难道说,那个屡屡引发争议的贾跃亭,这次真的要凭借这款新车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了吗?
然而,当越来越多关于这款新车的图片和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之后,很多国内的网友看着看着,就感觉出了一丝不对劲。
抛开那些听起来非常高科技、甚至有些玄乎的宣传语,比如把车子说成是“具有多模态感知、推理决策、物理动作执行的汽车具身智能生命体”,单单看这辆车的外观,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对这种感觉可能更为强烈。
问题出在哪里呢?
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这辆FX Super One和长城汽车旗下的高端MPV——魏牌高山进行了对比。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如果把FX Super One那个号称可以显示各种图案、被贾跃亭称为“FF Super EAI F.A.C.E.”(超级智脸)系统的巨大前脸屏幕遮住,剩下的车身部分,简直和魏牌高山如出一辙。
从车身侧面的线条、独特的车窗拐角设计,到贯穿车身的腰线弧度,再到车尾灯的造型和布局,两款车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相似度。
有行业内的分析人士甚至直接指出,二者的相似度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这已经不能用“设计灵感借鉴”来解释了,更像是在同一张图纸上做了些许修改。
于是,一个更加大胆但似乎也更合理的推测开始在业内流传开来:法拉第未来可能并没有从零开始研发和制造这款新车,而是采取了一种“取巧”的策略。
具体来说,就是直接向中国采购已经非常成熟的魏牌高山整车,然后运到美国。
在美国的工厂里,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而是“改装升级”。
他们把魏牌高山原有的前脸中网和车标拆除,换上自己设计的那块可以交互的大屏幕,再对车内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车机进行一番优化和替换,最后贴上法拉第未来的“FF”标志,一台全新的“FX Super One”就这样诞生了。
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研发成本和生产线的投入,对于资金链一直非常紧张的法拉第未来来说,这无疑是短期内推出一款看似全新的产品并推向市场的最快、最省钱的途径。
这个猜测很快就得到了近乎官方的证实。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法拉第未来中国的官方网站上,介绍这款“Super One”新车的页面里,竟然出现了“高山9”的字样。
这几乎等同于公开承认了其产品与魏牌高山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至此,事情的真相基本清晰了:在美国高调发布的这款“全球战略车型”,其核心基础,其实是来自中国自主品牌的成熟产品。
搞清楚了车的来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惊人的一万多台订单,就更能理解其中的门道了。
如果说车本身是通过“换壳”的方式实现的,那么这个订单数据,很可能也经过了一番精心的“包装”。
根据法拉第未来公布的预订规则,消费者想要预订这台FX Super One,只需要支付100美元的定金。
最关键的一条是,这100美元的定金是随时可以全额无理由退还的。
这是什么概念呢?
说白了,这就相当于一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意向登记。
对于消费者而言,花100美元(折合人民币七百多元)就能获得一个优先购买的资格,并且没有任何风险,如果不想要了,钱随时能退回来,这更像是一种参与和关注,而不是一个严肃的购买决定。
但对于法拉 لل (Faraday Future) 来说,这10034个几乎没有约束力的“意向金”,却可以被包装成实实在在的“订单量”,从而营造出一种产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供不应求的繁荣景象。
这种景象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热闹,但对于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它证明了公司的产品有市场、有未来,从而为公司下一步的融资和股价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故事支撑。
所以,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完整的图景。
贾跃亭和他的法拉第未来上演的,并非一次传统意义上的汽车研发与销售奇迹,而是一场高明的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活动。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供应链和成熟的整车制造能力,将一款高品质的国产车作为“基座”,省去了最耗费资金和时间的研发制造环节;然后,用一个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概念(比如那个可以显示表情的“智能前脸”)进行包装,赋予产品独特的卖点和话题性;最后,通过一个门槛极低、毫无风险的预订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起一个庞大的、看起来非常漂亮的订单数据。
这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最终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向外界、特别是向投资人证明公司的价值和潜力,从而继续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
从商业策略的角度看,这套组合拳打得确实聪明,但从消费者和公众的角度看,这种将“改装”等同于“全新研发”、将“意向金”等同于“大定订单”的做法,无疑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和误导的嫌疑。
而整个事件中,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许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它已经强大到能够为远在美国的“造车梦想家”们提供实现其商业蓝图的坚实基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