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电动车新规来了,头盔只是开始,3罚2扣让车主肉疼

最近,相信很多骑电动车出行的朋友们心里都犯嘀咕,感觉路上查得严了,规矩也多了不少。

以前骑着小电驴自由自在,现在出门前总要多看两眼,生怕哪里不合规矩,被交警拦下。

特别是网上流传的所谓“12月电动车新规”,又是罚款又是扣分的,搞得人心惶惶。

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2月电动车新规来了,头盔只是开始,3罚2扣让车主肉疼-有驾

是不是一夜之间,我们熟悉的电动车就要被管得死死的了?

其实,事情并非突如其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前因后果好好地聊清楚,让大家心里有个谱。

首先要明白一点,这并不是国家在12月份突然颁布了一项全新的法律,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这阵严格管理的风,其实源头是早在2019年4月15日就开始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

国家当时给了全国各地一个相当长的缓冲时间,叫做“过渡期”。

这个过渡期的目的,就是让那些不符合新国标、速度快、车身重的“超标车”能有个时间慢慢淘汰,让大家逐步换上合规的新车。

现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等很多地方,这个几年的过渡期陆陆续续到期了,所以执法部门开始严格按照新国标的规定来管理,给大家的感觉就像是“新规”突然降临,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早就通知了考试时间,现在正式开考了而已。

那么,这场“考试”到底考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戴头盔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因为戴头盔是保护我们万一发生事故后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新国标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背后也是有数据支撑的。

咱们国家电动两轮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5亿辆,差不多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骑。

数量这么庞大,如果管理跟不上,马路上就会乱成一锅粥,安全隐患非常大。

很多交通事故的起因,就是那些被私自改装过、开得飞快的电动车,它们不按规矩行驶,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都是巨大的威胁。

12月电动车新规来了,头盔只是开始,3罚2扣让车主肉疼-有驾

所以,国家下决心规范管理,就是为了让这条承载着亿万人出行的道路,变得更安全、更有序。

接下来,我们就一条一条地看,这些让大家觉得紧张的规定具体都是些什么。

最重要的第一条,就是给你的车一个合法的“身份”,也就是上牌照。

现在,电动车上路必须有牌,而且不同的牌照颜色,代表了你的车属于不同类型,路权和使用规则也完全不一样。

绿色的牌照,代表的是“电动自行车”。

这是最纯粹的非机动车,管理也最宽松。

它必须有脚蹬子,最高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25公里,车子本身不能太重。

骑这种车,你不需要考驾照,应该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但是,它在载人方面有严格规定,只能搭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

如果你想带个成年朋友或者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按规定是不允许的。

蓝色的牌照,代表的是“电动轻便摩托车”。

从这里开始,你的车就已经被划入“机动车”的范畴了。

它的速度比绿牌车快一些,在25到50公里每小时之间。

因为是机动车,所以骑车人必须持有摩托车驾驶证(F、E或D证都可以)。

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就是电动轻便摩托车是严禁载人的,一个人都不行。

12月电动车新规来了,头盔只是开始,3罚2扣让车主肉疼-有驾

一旦被查到,罚款是免不了的。

黄色的牌照,则代表“电动摩托车”。

这是电动车里的“大家伙”,性能最强,速度可以超过每小时50公里,是标准的机动车。

骑它需要E证或D证,还得像汽车一样购买交强险。

好处是它可以合法搭载一名成年乘客。

但它也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国内很多大中城市,都有“禁摩”或者部分路段限摩的规定。

你就算手续齐全,也可能面临市中心去不了的尴尬。

所以,现在出门前,先看看自己的车挂的是什么颜色的牌照,心里就该清楚该怎么骑、能带谁、能去哪了。

如果你的车干脆没上牌,或者挂的还是已经过期的临时过渡牌照,那就要格外小心了,一旦上路被查,车辆很可能会被直接暂扣处理。

其次,是严厉打击非法改装。

过去,很多人嫌新国标的车速度慢,会找车行把限速解除了,或者换个大容量的电池来提升续航和动力。

这种行为在以前可能没人管,但现在成了严查的重中之重。

新国标的车辆在设计生产时,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部件都带有防篡改设计,私自改动是会留下痕迹的。

这次的管理,不仅是罚骑车的个人,更是要从源头上打击那些提供改装服务的商家。

12月电动车新规来了,头盔只是开始,3罚2扣让车主肉疼-有驾

比如广州就规定,个人改装最高可以罚款5000元,而商家如果违规提供改装服务,罚款金额可能高达数万元甚至十万元。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彻底杜绝安全隐患。

你想想,一辆按照25公里时速设计的车,它的刹车系统、车架强度都是匹配这个速度的,你强行让它跑到50公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刹得住吗?

车架能承受得住吗?

这已经不是追求方便,而是在拿生命开玩笑了。

最后,就是那个让很多家庭感到头疼的载人规定。

这确实是政策在落地时,与现实生活碰撞出的一个矛盾点。

对于只有一个12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来说,用绿牌电动自行车接送还算方便。

但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二孩、三孩家庭,问题就来了。

一辆车只能带一个孩子,那剩下的孩子怎么办?

是让家长分头行动,一人骑一辆车?

还是让一个人来回跑好几趟?

这在早晚高峰争分夺秒的接送时间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现实困境,确实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便,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如何能有更人性化、更精细化的配套措施,来解决这个民生难题。

总的来说,这场覆盖全国的电动车严格管理行动,初衷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是在弥补过去多年来电动车野蛮发展所留下的安全欠账。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段时期的不适应,甚至会觉得不方便,钱包也可能因为不小心违规而“受伤”。

但从长远来看,一个规则清晰、路权明确、大家都守规矩的交通环境,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出行的人。

当然,我们也希望在严格执法的同时,管理者能更多地倾听民声,对于像多孩家庭接送这样的普遍性难题,能够拿出更有温度、更有智慧的解决方案,让法规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