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车市成绩单出炉。
你市场的节奏还是挺明晰的。油车几乎没什么变化,基本在原地打转。乘联会那数据一出来,整体乘用车零售224.2万辆,同比下降0.8%,环比下跌0.1%。这个跌幅其实算微妙,就是零售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你懂的,就是那种都还行的感觉。
反观新能源,情况就像火箭一样。零售128.2万辆,去年同期比起来多了7.3%,涨得还挺快的。这么一对比,新能源的渗透率来了个大跳跃——57.2%。也就是说,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到这里,我经常在想,这个比例多酷啊。以前新能源占比还在个位数徘徊,现在直接快到一半了。
出口这块我特别关心。新能源出口25.1万辆,同比飙涨了104.2%!比亚迪继续稳坐头牌位置,出口量达到80108辆,遥遥领先。你觉得,这个出口的动能还能持续多长?我估算,按现在趋势,明年出口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这就带出一个问题:这趋势会不会一直持续?我自己之前觉得新能源渗透率会渐进上升,但没想到涨得那么快。其实这背后也有政策和技术的支撑,毕竟国家扶持力度大,补贴不断,研发也在提速。
说到研发,很多朋友问我:新能源的技术是不是已经稳定了?算了,别被技术稳定这词忽悠。都知道,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充技术、热管理系统,这些参数都在不断优化。比亚迪那套刀片电池,我感觉安全性大大提升,用车的经济性也跟着改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人提到:电池寿命还能撑多久?电池循环寿命都不止三四百次,换算成公里大概也能跑个10万+,这个数字让人觉得还过得去。然后再加上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出,估算,未来几年内,续航和安全都能再上一层。
对了,可能有人会问:新能源车成本到底怎么算?百公里能耗大概13-15度电,按照电价0.6元/度,差不多8元的汽车运行成本。粗算一下,新能源车后期维护也比传统燃油车简单得多,零部件少,修理工的大佬说:电动车维修次数比燃油车少得多。这其实算是额外的优势。
我也得承认,买新能源的用户心理还在变化。有一朋友跟我说:我其实挺担心续航和充电不方便。这是个真实的担忧,不然为何很多旧的燃油车用户换车都要深思熟虑。在这个过程中,崭新一批准车主逐渐接受新能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曾经跟销售聊过,问他:你们客户最在意什么?他笑了,说:安全、续航、充电效率,顺便还得看品牌。这个顺序其实挺直白的。毕竟不管你怎么看,新能源车今天的最大卖点还是在于用车的便利,以及与传统车的差异化——跑高速不担心加油站少,城市堵车又不用担心尾气。
当然啦,咱们也得问问自己:新能源车这块,到底有没有套路在里头?我自己其实不太愿意盯低价车,都知道那价格背后,安全和性能可能会打折扣。比亚迪、特斯拉都冲到了技术的前沿,价格虽然有高有低,但整体配置和体验都在逐步追近豪华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辆靠谱的新能源。
对比几家品牌,除了比亚迪以外,我尤为关注蔚来、理想。蔚来的换电站我试过,真的方便,几分钟搞定一箱电。理想的增程技术也算个亮点,不光纯电,还能续航更长,免得心里总悬着油耗问题。这两家整体的用户体验,确实比去年改进不少。
还会再看车吗?还是说,等到60%的渗透率再决定?我觉得,未来能达到那个点,也是个门槛,但不是天花板。你猜得过?我觉得这个数字其实没那么大。这让我好奇,以后,传统油车还能撑多久?估计还能平稳度日几年,但无论如何,新能源势头已经势不可挡了。
突然冒出个念头:到底有没有谁在算成本和利益的平衡?有个修理工说:新车出厂价低,保养贵。我当时就觉得,他说的有点道理。新车的利润空间和售后服务的赢利点加起来,才是供需方真正的玄机。
也别只盯着数字。某天我在朋友的车里听到,小孩问:爸爸,新能源车会不会有拖延或故障?这其实挺触发点。车主们的心理,还是被安全第一牵着走的。技术再牛,用户心里没底,也不敢轻易入坑。这个部分,品牌还得努力建立信任。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想问:你们觉得,未来十年,新能源车会占整个市场的多大份额?我没搞过大样本分析,纯粹是凭感觉,但估摸着,至少到那个华山论剑级别时,传统油车会比较尴尬。
留一点悬念:如果你现在要选一辆车,是冲着续航、价格还是品牌?我这个问题可能太偏了点,但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个不同的答案。不管怎么说,车市已到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怎么走,还得靠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试探。
你们心里那点新能源燃眉之急,还会继续燃下去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