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可热闹了,吉利星耀6一亮相,网友们的脑洞就彻底炸开了锅。奔驰CLS那味儿刚出来没几天,网络上各种“三叉星”贴纸、P图、段子满天飞,不少人还真动起了“换标”的心思。这场由外观设计引发的风波,到底能折射出中国车市怎样的新趋势?又有哪些风险和机遇值得我们深挖?
1. 造型借鉴还是品牌碰瓷?国产车设计创新的边界在哪
说实话,现在大街上的新车越来越难分清谁是谁。你看这次吉利星耀6,无论是溜背线条还是灯组布局,都让不少人联想到奔驰CLS。有人调侃:“买不起AMG旅行版,不如自己DIY一个。”其实,这种“致敬”或者说借鉴,在全球汽车行业并不罕见。但问题来了——外观模仿和技术授权毕竟不是一码事。
有意思的是,网友们不仅仅停留在嘴炮阶段,有人直接拿玩具模型试水,还有改装店放出报价单,要给真车换标,还得签保密协议。这背后暴露出的,是国内消费者对高端品牌认同感的渴望,以及对自主品牌审美自信心尚未完全建立。而从产业链角度看,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国产整车厂商在原创设计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博弈:一方面想突破德系老牌巨头的审美壁垒,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经典造型依然吃香。
2. “蹭热度”营销带来的法律灰区:别把创意当成无风险游戏
这回吉利官方面对舆论浪潮表现得挺淡定,只甩了个表情包回应,但奔驰公关部倒是悄悄加紧防火墙词库更新。不少律师已经跳出来提醒:随便改装他人注册商标属于侵权行为,如果规模化传播甚至会触及刑事责任。有些网友觉得只要自己用着爽就行,可现实中前几年已经有因私自更换进口车型LOGO被查处赔偿案例。
豆包软件顺势推出“车标改造器”,但特地加粗免责声明,这说明连互联网平台都开始警惕相关法律风险。从数据来看,目前主流二手平台上类似DIY服务价格从几十到几千元不等,但一旦涉及批量销售或商业用途,被追责概率大幅提升。这里必须点破一个常见误区——很多朋友以为只要“不盈利”“只是玩票”,就不会违法,其实个人行为同样可能构成侵权,只不过执法尺度不同而已。
3. 改装文化崛起与合规困境:中国特色汽车消费正走向多元化
不可否认,如今年轻群体对于车辆个性化表达需求越来越强烈,“贴纸党”“小众配件控”等细分圈层逐渐壮大。一些社交媒体甚至出现众筹集体改标的话题帖,不过很快被管理员删帖警告。这侧面反映出国内法规环境仍偏谨慎,对创意玩法持保守态度。但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事实——事件发酵后,星耀6搜索量飙升三倍,经销商虽然低调应对,却乐见其成。从产业链延伸来看,上游零部件供应(尤其是定制饰件、3D打印服务)短期内订单明显增长;而下游二手市场则需关注未来政策收紧导致部分车辆贬值风险。
券商观点也颇具分歧,中信证券认为此类事件将推动自主品牌加强原创研发投入,而中金公司则担忧过于激进模仿可能招致国际诉讼压力;国泰君安则建议投资者关注合规供应链企业受益机会,并警惕短炒概念股泡沫破裂带来的回撤隐患。(数据来源:2024年5月沪深交易所公告)
三项可操作建议:
1)购置新车型时优先选择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且售后保障完善的产品,同时关注其是否支持合法合规的小范围定制服务,以降低未来维权或转手时遇到麻烦。
2)对于有兴趣参与DIY或轻度改装的人群,应主动了解最新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避免涉足侵犯他人注册商标等红线领域。
3)投资者可以适当配置受益于汽车智能制造与合法定制配套业务板块,如工业软件开发、柔性生产线装备等龙头企业,把握产业升级红利,同时远离涉嫌侵权炒作概念股以控制系统性风险。
认知误区提示:
不少朋友认为“只要不是用来卖钱,就算山寨一下国际大牌LOGO也没人管”。实际上,无论个人还是团体,只要使用未经授权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展示、宣传乃至社交传播,都存在被追究民事乃至刑事责任可能。因此千万别抱侥幸心理,把娱乐变成麻烦!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这种半开玩笑半较真的全民P图和民间DIY,会不会真的影响国产品牌长远形象?大家愿意为创意买单还是更注重安全合规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