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飞行员不小心碰错开关,发动机关了怎么办?” 坐过飞机的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隐忧。毕竟发动机是飞机的 “心脏”,一旦在空中意外关停,后果不堪设想。但实际上,飞机发动机被误关的概率极低,这并非运气使然,而是民航业通过设计、流程、训练构建的三重安全网在发挥作用 —— 不过极端情况下的风险隐患,至今仍在倒逼行业升级。
极端案例:曾有航班因疑似误触险酿大祸
虽然罕见,但发动机被误关的案例确实存在。2025 年 6 月,印度航空一架波音 787-8 客机起飞后不久双发突然失效,最终坠毁。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焦点指向飞行员对发动机燃油控制开关的操作 —— 这两个控制燃油供应的关键开关被意外关闭,导致发动机在短时间内彻底失能。
前航空公司飞行员约翰・考克斯解释,这种燃油开关在正常飞行中始终处于 “打开” 状态,且操作逻辑明确:关闭开关会直接切断燃油供应,双发同时关停的情况 “几乎不可能自然发生”。调查推测,可能是飞行员在处理单发故障时,误将正常发动机的开关也拨至关闭位置。这起事故也让行业重新审视:即便操作逻辑清晰,仍需在设计上堵上 “人为误判” 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案例与发动机自身故障有本质区别。2015 年新加坡航空 SQ-836 航班的双发失灵,是因高空环境因素导致的发动机停车,并非人为误关,飞行员通过标准流程在 7924.8 米高度成功重启引擎,最终安全降落。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误关是 “人为主动切断”,而故障停车是 “被动失效”。
防线一:硬件设计从源头防误触
现代客机的发动机控制装置,早已从 “防呆” 升级到 “防错”。以波音 737 和空客 A320 为例,控制发动机启停的燃油开关(或推力杆)有三大设计特点:
物理隔离:燃油开关被单独布置在驾驶舱中央控制台的特定区域,与起落架、襟翼等其他关键操纵装置保持距离,且开关形状独特 —— 多为带锁止的旋钮而非按钮,避免紧急操作时的 “误碰”。
操作冗余:部分机型的燃油开关需先按压解锁,再旋转至 “关闭” 位置,两步操作缺一不可。这种 “刻意增加的麻烦”,正是为了排除下意识触碰的风险。
状态可视化:开关旁配备醒目的指示灯,红色代表 “关闭”,绿色代表 “打开”,同时驾驶舱仪表盘会实时显示发动机运行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
更关键的是,发动机的运行逻辑具备 “自我保护” 功能。即使燃油开关被误关,发动机也不会瞬间停转 —— 剩余燃油会维持短时间运转,为飞行员发现错误预留缓冲期。而空中停车后,发动机本身并未损坏,重启成功率极高,像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空中重启失败概率低于十亿分之一。
防线二:操作流程卡死后续漏洞
如果说设计是 “第一道闸”,那么标准化操作流程就是 “第二道锁”。中国《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明确要求,飞行机组在任何关键操作环节都必须使用检查单,其中 “发动机启动与关停” 被列为核心程序。
以发动机关停为例,地面停机时需完成 “四步确认”:先观察发动机转速降至安全值,再由副驾驶朗读检查单,机长操作开关,最后两人共同核对指示灯状态。而在空中,除非遭遇发动机起火、严重损坏等极端情况,否则绝不允许关闭发动机 —— 即便要处理故障,也需严格遵循 “先判断、再隔离、最后操作” 的流程,单座飞行员需口头复述操作步骤,双座机组则必须交叉确认。
这种 “双人复核” 制度,正是为了避免个体误判。印度航空事故调查显示,若当时机组严格执行交叉确认流程,大概率能及时发现燃油开关被误关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全球航司都将 “检查单执行” 作为飞行员复训的必考点,任何简化流程的行为都会面临停飞处罚。
防线三:训练让 “纠错” 成为肌肉记忆
即便前两道防线失效,飞行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仍是最后保障。根据民航训练标准,飞行员每年需完成至少 2 次全动飞行模拟机训练,其中 “发动机空中停车” 是必修科目 —— 他们要练习在不同高度、速度、重量条件下的重启操作,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以空客 A320 为例,发动机空中重启有明确的高度窗口:最佳重启高度为 4500-7000 米,此时空气密度适中,能保证压气机有效工作。飞行员需在 10 秒内完成 “调油门至慢车→按压重启按钮→观察转速回升” 的系列操作,整个过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015 年新航 SQ-836 航班的飞行员,正是在 26000 英尺(约 7924.8 米)高度抓住重启窗口,才成功化解危机。
此外,训练中还会模拟 “误关后重启失败” 的极端场景,飞行员需掌握利用飞机滑翔特性寻找备降场的技巧。ATR-72 螺旋桨客机的滑翔比约为 16:1,即每前进 16 米下降 1 米,只要计算精准,即便双发失效仍有机会迫降。
行业反思:从 “防误关” 到 “零误判”
印度航空事故后,行业开始探索更彻底的解决方案。部分航司在新交付的客机上加装 “智能互锁系统”:当一个发动机的燃油开关被关闭时,系统会自动锁定另一个开关,除非机组输入特殊指令解锁。同时,波音、空客正在研发的 “语音控制发动机” 技术,可通过语音指令与操作动作的双重验证,进一步降低误操作风险。
对乘客而言,无需过度担心发动机误关问题。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统计,全球商用客机每百万飞行小时的发动机人为误关事件不足 0.01 起,远低于雷击、鸟击等意外风险。那些看似 “繁琐” 的操作流程、略显 “笨重” 的控制装置,恰恰是民航安全的 “隐形守护者”。
下次在机舱里听到发动机运转的平稳声响时,不妨多一份安心:这背后不仅是机械的精密,更是设计、流程与人心共同筑成的安全屏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