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的销量公布,特别是在这个超级看得见的榜单里,仿佛有点像学校考试的成绩单,大家都在盯着看。8月的销量榜终于出炉,新能源车无疑继续疯狂领跑。比如吉利星愿,4.6万的销量,远远甩开对手——我估计这不光是因为车子好看鲜明,更是供应链和渠道调配得当的结果。
想到这,我刚才翻了下我的旧笔记,看到之前写过一句话:供应链好比盖房子,材料巧妙配搭才能稳固。一台车的销量稳定,背后都藏着这些材料。大厂拿到零件的速度和成本,都能直接影响上市的速度,从而左右市场反应。
很多人忽略了这些细节。他们只看热闹,问:为什么卡罗拉销量这么差?它的90%用户是滴滴司机,非家用基本不考虑。这逻辑一出,你就会明白,空间不足,再加上自然吸气发动机——这个车的匹配目标很明确:跑滴滴。就像我室友说的:买卡罗拉就是为了赚快钱,家用会闹心。这也让我想问一句,为什么丰田自家车为什么飘在燃油经济这点上?甚至他们要用自然吸气,原因其实挺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维修方便。
朗逸这个车怎么还有人买?我还记得前几天一销售跟我说:朗逸就是个日常必备工具,漂亮不上档次,但省心。现在排名也在下降,不少年轻人觉得它太老套——这让我思考:颜值是不是成为了车市场的秘密武器?你有没有一想:颜值差,销售还能好得起来?
而我自己有个小疑问——可能是错觉:是不是技术差的车,绝大部分靠颜值硬撑?毕竟,华系车,没有谁的技术可以一骑绝尘,但颜值不行,一样会被抛弃。比起品牌的底蕴或技术,外形似乎逐渐成为硬指标。(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到新能源车,像比亚迪秦PLUS,成功跻身前三。从研发角度讲,新能源的供链更像手工业,软硬件都需要精准匹配。你想想,一堆电池、电机、电子控制都得在供应链上打好基础。这不禁让我琢磨:供应链的善变像极了餐厅里那些用料调配,材料一变,菜质量就变。
我还注意到,宏光MINI EV持续走热,要不是它的小巧,估算售价不到7万,体感油耗8块钱/百公里(这当然是粗算),谁愿意每天亏点油钱?我有一个朋友,他说:买这个车纯粹为了送货,挺省心。我真心佩服,偏偏这车扯的是生活情趣。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很多车品牌都在电动化,但保持燃油车销量?我猜,可能是消费者的刚需还没完全转变吧。你会不会觉得,电动车市场后来居上,像潮水,把传统燃油车都推得后退,却有那么一批人还坚持油车,是因为惯?还是真的技术不够成熟?我反正觉得,可能技术和惯都在调整期。
我也忍不住疑问——如果某一天,油车完全退出市场,那现在这些汽油发动机宣布退休还能剩得多少年?估算,可能还剩个十年左右,具体要看政策走向,但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在告诉我:垫脚石很多,未来未必一片光明。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目前很多传统品牌在推混动或油电混合,不完全靠纯油或纯电。而这个中间地带,就像我和朋友议论的,不敢全踩油门,但也舍不得完全断掉。兼容时代的到来,就是让供应链变得更复杂。电池、电机、电控,像挑选食材一样,既要保证品质,又要控制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
销售端的角度,又或者渠道,很多卖家都在想:谁能把这些新旧产品无缝切换?我遇到一位销售,他说:客户需求太分散,有的嫌电动车续航不够,有的嫌油车油耗大。这说明,市场还在摇摆,少许摇摆其实是市场的正常反应。
而我朋友,他说:现在车子更新太快,买个SUV还得琢磨半天。——类似的烦恼,大概率会在未来变得更加复杂。汽车这个东西,似乎比手机还快。
长话短说,市场不断变化,从去年到今年,销量榜的变化是个路况,车企就像驾驶。你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总得选个路往前走。你觉得,下一步的高速公路在往哪走?还是继续卡在颜值与技术的拉锯中?我觉得,这两者其实都在被拉长的时间线里,被不断调整。
还是说,最后真正决定市场的是那个小细节?车内那一块突然发光的屏幕,还是车门那个微微凸起的把手?这样的东西,或许未来会变成标识。下一次,看看市场的变化,是不是又会出现新宠或者老将翻身。毕竟,汽车这个东西,变化的节奏,也挺像剧情反转一般。
你问我?也许就像那辆刚好满足我无数微需求的车一样,真正难搞的,还是用户的微需求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