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两年汽车圈最热闹的新闻,无非是哪个新势力车又交付了多少、哪个品牌新能源怎么又自燃、再就是辅助驾驶“搞事情”——但你看这次,轮到小米召回了11.6万辆SU7,关键还是咱们国内首次因辅助驾驶功能隐患规模化召回。你不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吗?汽车,新造的、真智能了吗?我们又到底应该怎么看这场热闹?
我想问你,咱们平时开车的时候,信不信任车上的辅助驾驶系统?你让我说,我是真不大敢。为什么?因为你只要上网搜一搜,最近几年出现的那些花式“辅助驾驶翻车”新闻,哪个看得你不后背发凉?本来大家指望自动驾驶能让路上更安全,到实际情况反而是有人开着开着,连命都交上了。技术再先进,关键时刻还是人命关天。这样的大新闻,如果还信任盲信,那可真就成了自动“摆烂”而不是智能驾驶了。
这回小米官方的说法是,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者处置不够好,如果司机没及时干预,撞上去那就危险了。你想想,这不就是说明即便是像小米、特斯拉这种一线品牌,做这些自动化东西,其实也还是有盲点、有不靠谱的地方。这回召回全是软件更新,说白了就是靠OTA(空中升级)推个补丁解决问题。可问题的本质真的能靠补丁补全么?别忘了,小米这个规模,11万多台车一起出问题,说明问题不是偶发现象,而是系统性的隐忧。你要是开着这车,还敢完全交给它自动管吗?
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这波召回代表了什么?是不是纯粹企业负责任,还是真的技术过了关?还是说,是因为监管正在压着企业一点点收口?其实这次召回背后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新技术和监管之间总在“躲猫猫”。企业做产品,卷技术,卷功能,动不动就宣传“我们的智能最牛”,但监管规则慢半拍。等消费者真遇见问题,才知道法律、标准甚至企业自己的应急预案可能都不够用。
你看,有关部门早就发文提醒说,辅助驾驶不能当全自动用,司机还是主要责任人。可现实中,宣传套路是啥?什么“高级智能辅助”“秒杀传统驾驶”、“让老人都能开”的广告词很多。等出了事,厂家推来推去,强调“驾车人还是第一责任人”,消费者维权根本没底。你说这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企业、市场、监管一起玩擦边球的锅?
技术更新快,当然好,但频繁OTA升级,真就意味着汽车越来越智能了吗?不全是。每个月动不动来个系统升级,动辄几十条功能更新,按理说应该是原来越靠谱,安全越高。但为什么偏偏自动驾驶辅助这个点,经常是召回的源头?我就想问,这些技术的设计初衷,到底是想让开车这件事变得更轻松,还是想让司机彻底把手从方向盘挪开?如果说就只是辅助,为什么动不动就鼓励下手不扶方向盘,眼不看路?为什么出了事又让用户兜底?你品,你细品。
再聊聊小米这件事本身,到底是厂商良心发现吗?其实不是,这也是“逼不得已”。按照新规规定,只要OTA动了涉及驾驶安全的东西,比如“辅助驾驶的核心决策逻辑”,就得拉清单、上报监管,还得明文发公告。现在智能汽车行业是监管加码,厂商不报就是违法。你以为小米会拿自己刚刚树起来的形象开玩笑?说白了,这是被“规范化”押上道,哪怕只是推个软件更新,也得公开透明。
但你别以为这样事情就都过去了,要我说,从特斯拉、“蔚小理”到现在的小米,这一轮轮的软件OTA,看似让大家“体验升级”,其实背后说明的还是“技术仍在试错中,智能驾驶还不是最终形态”。AI天天强调自我进化,厂商狂吹功能,为什么还老是出问题?说穿了,这就是车企离不开全自动(L3/L4)时的安全冗余,练兵场还是消费者。
有人可能说,这次小米认了问题、主动召回,体现了一种态度。可我还想追问,到底配得上掌声没?你用的还是人命关天的技术,消费者买账是信任你。最怕的是企业口号“以用户为中心”,真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成了“以用户为替罪羊”。技术说升级就升级,出了事就OTA推补丁,然后拍胸脯说,“我们在持续变更、持续维护”。讲真,这到底是企业自救,还是行业在和人命赌博?
还有一个值得你深思的问题,那就是辅助驾驶到底是噱头还是福音。你看,现在家家都在卷AI、传感器,发布会务必现场秀个无灯变道、自动泊车、极限防碰撞。但现实呢?每个案例背后的无效接管、沉默bug,都需要靠消费者用自己的时间甚至生命测出来。智能驾驶名头下的用户教育,毫无疑问仍然极其薄弱。你可以天天在app里弹窗“本功能非全自动,驾驶员随时注意路况”,可真出了问题,中招的还是用户。企业披着“合规披风”,卖着半吊子的自动化,最后消费者被晾在当中。
咱再换个观点,现在汽车成了巨大的智能终端,开发节奏、更新频次跟手机差不多,但出了序列号出问题可不能像手机那样刷机重来。你敢想象手机死机再开,车失控搞不好是性命奇案。车载AI升级速度比监管速度快,出了事试错成本都转移给用户,风险其实是放大而不是削弱了。
有些人会说,中国有最严的标准,会不会越来越安全?坦率讲,标准再严,技术还在野路子“试运营”阶段,监管只能被动填坑。现在国家不停出台政策,要求反复明确“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督促完善驾驶员监测、报警和干预。但这些技术到底能不能百分百预防事故,归根结底厂商、监管、消费者三方还在拉锯战、博弈期。要说过去“谁的锅谁背”,那是理想。实际情况多半是出了事,企业和用户都被技术拉进了试验田。
你可能会问,作为普通消费者,咱该怎么保护自己?最朴素的思路就是——千万别把手放开、别把命交给辅助驾驶。L2级别就是辅助,不是解放;智能不等于无脑,更不等于甩锅。买车时候看看合格证、用车时候严格按提示来。真遇上了安全隐患,先自救,再向厂商、监管投诉曝光,维权路径得清楚。
最后我想聊聊未来。自动驾驶、AI智能必须是趋势,这点毋庸置疑。但千万别被“升级”俩字和发布会热闹盖过了常识判断。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也别盲信媒体和厂商的自我陶醉。每一轮安全隐患爆发,其实背后映射的都是整个行业发展鸿沟与阵痛。技术值得拥抱,但人命关天,留给消费者和企业的试错空间,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宽。
要我说,小米召回SU7,既是一次警示,也是所有玩家的起点。真正的智能,不是华而不实地升级层数,而是能让用户在关键时刻信得过,用得住。这种“心安”,才是下一代汽车最终要带给消费者的最硬底气。不是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