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驰骋公路十余载,险些栽在个加油站的“阴沟”里。
彼时正值长途跋涉,燃油告罄,荒郊外看到个“中国石化”的幡子,心里顿时安稳不少。
哪知进了站,顿觉蹊跷:招牌陈旧,油枪也污秽不堪,就连站内伙计的衣着也寒碜得很,总觉得哪儿不对味儿。
奈何时间紧迫,寻思着也无甚大碍,便添了油。
结果,才跑出去没多远,座驾便开始犯“膈应”,引擎宛如脱缰野马般剧烈抖动,油门踩到底也慢如蜗牛,油耗更是呈几何级数攀升。
最终,只能呼叫拖车至4S店,经检修师傅一番查验,连连摇头:“这油品杂质甚多,如同泥浆一般,积碳严重,喷油嘴都堵塞了!”里里外外耗费不少银两不说,爱车也受了罪。
事后与几位老驾驶员闲聊,方知此类“冒牌货”加油站,套路之深着实令人咋舌。
他们专事仿冒正规油站的装潢风貌,在招牌上玩弄文字游戏,譬如将“中国石化”改为“中围石化”,或以色泽相近的标识混淆视听。
更为可怖的是,其油品来路不明,掺水掺杂质乃是家常便饭。
这事儿细究起来,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常言道,普罗大众驾车出行,所为何事?
无非是图个便捷、安稳。
岂料,加个油都能遭遇这等闹心事,委实防不胜防。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贪图蝇头小利惹的祸端罢了,哪有那般唾手可得的便宜?
此话听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思量,却又觉着并非如此。
难不成,吾等消费者就活该练就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方能避免落入陷阱吗?
实则,此类“山寨加油站”的出现,折射出的是更为深远的症结。
其一,乃是市场监管的疏漏。
这些加油站得以堂而皇之地开门纳客,说明在准入、营运等环节,可能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其二,乃是利益的诱惑。
正品油的利润空间相对透明,而劣质油的利润空间则更为可观,这也便给了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
固然,我辈亦不可忽视消费者的自身责任。
在加油之时,多加留心,认准正规的加油站,总归是不会错的。
然而,若仅仰仗消费者的自我保护,便能迎刃而解吗?
恐怕难如登天。
就拿这次的经历来说,事后我也曾反思,为何当时未曾多加留意?
或许也是出于对“中国石化”这一品牌的过度信任吧。
可正是这种信任,反倒成了被利用的软肋。
与大众认知相悖的是,这种信任的崩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戕害。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消费者贪图便宜”时,是否忽略了市场监管的责任,以及不法商家的道德底线?
即便从数量上来看,这些“山寨加油站”或许只是沧海一粟。
但它们的存在,却如同一个个蛰伏的隐患,随时可能引爆更大的信任危机。
是以,要根除这一顽疾,仅靠消费者擦亮双眼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关键的是,要强化市场监管,严惩不贷地打击假冒伪劣行径,抬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通过坑蒙拐骗牟取暴利之徒付出应有的代价。
回溯最初的遭遇,那次在“李鬼”加油站的经历,让我幡然醒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警惕固然不可或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构筑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能够安心地消费,而非每日提心吊胆,生怕误入歧途。
毕竟,行车安全无小事,而择取一个令人安心的加油站,才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