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纤维前舱盖在火焰中扭曲,救援者徒手砸窗却无济于事,又一辆小米SU7在事故中变成了焦黑骨架,这已是该车型今年至少第三起引发公众关注的严重安全事故。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一辆小米SU7在等红绿灯时出现异常,驾驶员情绪激动大声吼叫。
车辆起步后突然摇摆失控,先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现场救援的市民发现,车门无论如何都无法打开,四人轮流用灭火器喷射、徒手猛砸车窗也无济于事。
“不到三分钟,整辆车就被火吞没了”。最终,31岁的驾驶人邓某某不幸身亡。
01 多起悲剧:小米汽车的安全危机
这起成都事故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小米SU7已发生多起引发公众关注的安全事故。
今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开启NOA辅助驾驶的SU7标准版以116公里时速碰撞隔离带水泥桩,造成3名女性当场死亡,车辆起火燃烧。
当时小米回应称,AEB系统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起火系撞击导致。
十月初,平潭码头一辆SU7疑似失控坠海,事故原因尚未公布。接连发生的事故引发市场对小米SU7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碰撞后车门锁死。铜陵、成都两起事故均出现救援者无法开门的情况,这可能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02 数据对比:新势力车企的安全表现
横向对比各大新势力车企的安全数据,会发现一个差异明显的安全图景。
小鹏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其AEB系统在2025年至今已累计避免122,500次潜在碰撞,其中包含25,688次夜间潜在事故。
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安全报告表明,使用Autopilot的特斯拉车辆每行驶744万英里(约1197万公里)才会发生一次事故,这一数字仅为美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蔚来创始人李斌则在近期透露,根据保险公司数据,蔚来的辅助驾驶系统使事故率降低了20%多。
与此同时,根据汽车门网整理的数据,8月份投诉反馈最不积极的车企中,理想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位列其中,但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服务、动力电池故障、车身异响等方面。
03 召回规模:数量与质量的权衡
小米汽车在9月19日进行了大规模召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因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对极端场景处置不足,小米召回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11.7万辆SU7标准版。
加上今年1月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软件策略缺陷召回的3.1万辆SU7,小米今年已累计召回近14.8万辆SU7。
以小米目前约30万辆的保有量计算,召回比例接近50%,这一数字引发了市场对小米汽车质量管控的质疑。
有分析师指出,小米汽车业务占集团估值权重已达35%,安全事故频发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其成长性的判断。
04 深层次问题:技术缺陷与应对方式
小米汽车安全事故相对较多的原因,可从技术和企业应对两个维度分析。
从技术层面看,小米SU7的辅助驾驶系统确实存在不足。官方召回公告明确指出,其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对“极端场景处置不足”。
此外,AEB系统对锥桶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有限,也在铜陵事故中暴露出来。
从企业应对看,小米的回应模式被指较为消极。对比特斯拉、比亚迪事故后及时公开EDR数据、启动技术升级的做法,小米的“等待官方调查”被批评为“拖延回避”。
在成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未对网友关心的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起火等问题进行回应。
05 市场反应:销量增长下的隐忧
尽管安全事故频发,小米汽车的销量却仍在增长。10月1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三季度累计交付超10万辆。
然而,销量难以掩盖产品质量的漏洞。
除了辅助驾驶系统的问题,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件被曝涉嫌虚假宣传——官方宣称具备“高效导流”功能,实际内部无导流结构。
小米提出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的方案,仅占4.2万元选装费的4.8%,已引发车主集体维权。
06 行业背景:新势力们的共同挑战
其他新势力车企也面临各自的安全与质量挑战。
截至2025年8月21日,黑猫平台上针对蔚来的累计投诉指数109.1,聚焦异常加速、刹车失灵等质量问题。
理想汽车则成为8月投诉指数最高的车企,达1395.2,主要问题是下摆臂异响、方向盘异响、转向异响。
零跑汽车被投诉动力电池故障、刹车抖动、续航虚标。有车主反映标称续航510公里的车型,实际只能跑230公里。
小米汽车在成都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盘中股价一度下跌近9%,最终报收49.08港元,下跌5.71%,相较前一个交易日市值蒸发约770亿港元。
资本市场的反应直观显示了安全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对于年仅一岁的小米汽车而言,安全这道必答题,考卷才刚刚展开。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公众号。

声明: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