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可能以为“巨大生产线就是自动化的代名词”,但比亚迪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的现场展示,像是在直接把这个行业的认知打碎再重新拼接。
官方披露,这条线用铝水直接注入模具,一次成型出完整的前后舱地板,彻底颠覆了传统工艺。
此前要经过74个冲压件的加工、焊接拼合,才凑出一块舱体地板,如今只需一个成型步骤即可完成。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秀,更是对“全栈自研”理念的落地检验。
从压铸设备到模具,再到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比亚迪实现100%自主掌控,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关键环节的长期垄断。
这样的自主化并非单纯的技术光环,而是在供应链与成本控制上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为行业树立了一个“自主化+制造可控”的新标杆。
在工艺细节上,9000吨大压铸机在超高压下将铝水一次性注入模具,形成整块铝制舱体地板。
官方数据指向三个关键效果:第一,零件数由74个的传统工序减少到一体成型,第二,车身结构因整块成型而更稳固,第三,部件重量据称降低30%以上。
这些数字并非仅是理论上的优势,而是在实际生产线的应用场景中逐步显现,直接影响整车的性价比与性能基线。
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同样令人瞩目。
整条线从铝锭投入到成品输出,基本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了“无人化流水线”。
比亚迪强调模具的国产化与设备的协同应用,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应用的闭环。
这样的协同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还缩短了研发到生产的周期,提升了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全链条可控,意味着企业在关键节点上对时间、质量和成本的掌控力显著增强。
行业层面,这一突破并非孤例。
腾势方程豹直营部等企业都在推进超大型压铸的布局,从后地板到整车白车身的一体化应用场景逐步扩展。
比亚迪的9000T生产线,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作当前技术潮流的领跑者,推动轻量化、安全性与成本控制在国内汽车工业中的同步提升。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格局中,中国制造正逐步提高话语权,形成对国外垄断环节的挑战态势。
这场变革不是空谈,它把“中国制造”从跟随者变成推动者。
随着更高强度的压铸应用落地,车辆变得更轻、更强、更经济,这一切都在比亚迪的全栈自研、全链条可控的产线上得到直接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