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这几辆日系车的新闻,尤其是本田和日产去年开始连连掉队,我心里其实挺有感触的。你知道的,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曾经相当稳固,尤其是十年前的巅峰时期,日系在华销量超过了200万辆,甚至多过合资总数的一半。那时候,轰着油门的还是雅阁、思域、天籁和轩逸。基本上,谁家买车,90%以上会考虑日系。
但这两三年不太一样了。从2019年开始,本田从163万辆一直掉到今年不到70万辆(大概这个区间,稍微有点估算,但数据差不多)。日产也从580万辆直线滑到335万辆左右。更核心的问题是,掉得这么快,完完全全不是单纯的市场变化能够解释的。
我查了点资料,别的不说,就算我们开个最简单的算数——全球销量,2017年丰田刚刚破千万辆,达历1044万辆,到现在2024年也才增长到1082万辆(差不多的幅度,真的没大变化)。你会不会觉得,有点扯?年度增长38万辆,看似数字不少,但和日系车在中国大面积缩水的市场容量比起来,根本弥补不了。
这让我忍不住想:丰田真有那个实力去填补日系车(主要是本田和日产)这块塌陷的空白市场吗?我猜,大部分人可能会说当然了,但思考点在哪儿?毕竟,丰田的销量只占日系整体一半不到。在中国日产和本田合起来能有300多万的市场份额(只算这两家,不包括丰田),这可是个巨大的蛋糕。
这块蛋糕咋分?你看,日本车企的策略也在变,一个是产能转移,像丰田,把生产线搬到美国、泰国甚至越南,来减低成本、贴近市场。还有一点,日本车在中国的表现早就开始江河日下了。特别是本田、日产、马自达这几个品牌,随着国产自主品牌崛起,价格、销量都在被蚕食。
我还记得我一朋友说:你说要走出中国市场,那我觉得,日本车还是得重新考虑到底值不值得了。面对国产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城,日系车型要怎么突出其调性?目前看,日系以其油耗表现、基本的做工在年轻人眼里逐渐失去竞争力。况且,日本车的生产成本也在上涨,特别是中国的加油成本逐年增加,转而去美国设厂,可能只会让车价更高,竞争力变得更差。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日本车早应该滚出中国?市场早已经不再割舍,反而转眼变成对手。或许,日本车除了技术和品质,或许在中国现在更像一个外来者标签。那些曾经的订单大多变成了国产车的客户。丰田、日系车的日系标签,现在在年轻消费者心中变得模糊。一句话总结:日本车在中国的市场,现在更像是一个夹缝中求生的角色。
说到供应链,你知道吗?去年我翻了下笔记,很多高端日系车,比如雷克萨斯,基本靠进口为主,成本极高,价格也上不去。相比自主品牌,靠本土供应链的优势,能大大降低成本。国产品牌给油都在内部搞,成本低、反应快、打法也更灵活。某修理厂的师傅曾经跟我说:日系车就是小毛病多,还贵,服务点少。这是市场的潜在信号。
硬要说,日本车企算一个整体还能不能打出个翻盘牌——我觉得,除非日系品牌愿意全线重筹,像推出一些爆款车型,或者直接转型做智能出行,否则很难再在中国占大便宜。尤其是,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科技配置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力。
而且,市场对日系车的偏好也在变。你会想到,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买车最看重的除了性价比,就是科技感,比如自动驾驶辅助、智能互联,这些日系车基本都还在追赶。比如本田的混动技术在国内还可以,但在科技氛围浓厚的年轻人眼中,难免平庸点。
或者有人会问:中间市场这块,还有没有希望?如果国产品牌把一部分利润再转投到技术研发上,未来确实有可能瓜分掉这块市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比亚迪股价节节攀升,明明每天卖出几万辆,但仍在继续炸研发。
你觉得,未来日本车企在中国还能坚持多久?也许还能靠着品牌影响力做段时间,但这段时间恐怕不会太长(这只是我个人猜测,没太想过这个问题的极限)。毕竟,用生活比喻,现在的日系车就像那种老店,生意依旧,但没有什么新潮货进来,逐渐被新一代快餐式的自主品牌超越。
这场日系车在中国的变局,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研发和供应链的算计。日本车企如果不加快步伐,全面拥抱智能化、网络化,也难说还能再赢下一场。
(这段先按下不表)日系车在中国的未來,或许还得看他们怎么变——是不是能像丰田原来那样,把品质做得够好,同时加百分百的创新力度?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某天日系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留下一片空白,这个空白会被谁填补?我猜,会不会是那些知道怎么玩转科技、懂得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突然爆发?
总结到这里,还是没忘:市场其实终究还是用脚投票的。至于这个趋势,能不能扭转,还得看谁能在未来几年里面,想得更远一些。然后,我在想,真要滚蛋的那一天,大概就是市场完完全全觉得,没啥再值得坚持的时候吧。
(这问题留给你!)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