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汽车的MEGA起火事件,让我对这个品牌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一开始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车企会选择冷处理,毕竟新闻热度这个东西,三五天过去,舆论就散了。
之前的几个案例不就是这样吗?有的车企问题出了之后,先死扛着,等风头一过,转头指责是黑公关钻空子下绊子,弄得满屏都是腥风血雨,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彻底散场,消费者那点愤怒,就像下雨天泡开的纸巾,压根硬不起来。
可理想汽车这波操作着实让人意外,昨天他们突然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主动揽下责任,不等调查结果出来,就先开展内部检查,承认问题、道歉,还启动了大规模召回。不管这背后有没有商业的运作考量,但这种举动,说实话,还挺有诚意,让人有点佩服。
理想MEGA的大规模召回并不是因为核心设计出了问题,而是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足,这问题听起来确实是个不太起眼的小毛病,而就是这么个小毛病,却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失控甚至起火,风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这次并没有像个别品牌那样甩锅,开口就是“供应商问题”“消费者操作不当”,而是坚决启动召回程序,还主动联系用户提供维修服务。坦白讲,这种态度对消费者来说还是挺得劲的。
冷却液问题这事儿,看起来没啥技术难度,却是一次对纯电车行业的深挖,为什么呢?表面它像一滴细小的水珠,不起眼,但一旦水珠渗透,就会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酿成重大安全隐患。这幕背后的真正问题,是新能源汽车逐步迈向主流市场后,车企们对整个供应链管理和细节把控的挑战。
这不光只是理想汽车一家公司的问题,整个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蛛网效应”。硬要举例的话,想想今年国庆假期的阿维塔06起火事件,那场事故成了车友圈里讨论得最多的一件槽点了吧。事发时,电池包的电压、温度一切正常,可火灾偏偏从副驾驶座椅开始烧起,最后波及了周边8台车,车主的损失甭提有多惨。但——这事儿锅到底该谁来背?
有人说,是车主没响警醒,搞不好副驾驶堆满了危险杂物。你说说,真去买车,那车企的承诺是“可靠”“安全”“给你最放心的出行体验”吧,可是不是车主买了安全承诺,却付出了财务的代价?有些瑕疵明明不是核心问题,却产生了巨大的后果。冷静点一想,类似的“鸡毛蒜皮”问题,倒成了电车厂避不开的“宿命”。
这次理想汽车做出召回决定,看起来是解决一个零碎的失误,背地里却真给行业上了一课。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作为一套极度复杂的机械系统,从冷却铝板开始,小到螺丝钉的扭矩控制,全得绷着一根神经一样把细节做好。任何一个小疵点都可能变成致命的危险,最终挑战用户对它的信任。
说个题外话,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如今的车企到底在追求什么?是续航里程的提升,更快的充电速度,还是看似炫酷的智能化功能?这些确实很好,谁不想开一辆更便捷、更炫酷的车呢,但这些华丽的“新故事”如果是建立在偷工减料或者压缩成本的基础上,又能走多远?
这场风波也重新点醒了整个行业,在电动化普及的“上半场”拼命跑量之后,“下半场”才是真正的硬仗。可靠性和稳健性,从来不是一个蹭热度的宣传点,它应该贯穿技术研发到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新能源汽车行业要迈向未来,踩稳脚下这步才是正解。这次理想汽车主动召回,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也许这个行业能走得更远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