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

咱们平时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肯定都见过各种各样的车。

有拉着我们上下班的公交车,有穿梭在小区里送快递的物流小货车,还有半夜出来工作的马路清扫车。

这些车长相不一样,干的活儿也不同,各司其职,让我们的城市能够正常运转。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造这么多不同种类的车,是不是有点麻烦?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每一种车,从底盘、发动机到车身外壳,都得重新设计一套,用不同的生产线来制造,感觉挺费劲的。

要是有一天,能有一种像“万能模板”一样的东西,底下是一个通用的平台,今天想用它来拉人,就在上面安个座舱;明天想用它来送货,就换一个大货箱,这样一来,是不是会方便很多,也能省下不少资源?

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未来世界才有的想法,现在还真的有公司在踏踏实实地把它变成现实了。

这家公司叫“祺迹汽车”,是从咱们国内的汽车大厂广汽集团里走出来的。

他们正在做一件大事,就是想用一个高度标准化的“底盘”,来改变整个商用车领域的生产和使用方式。

这听着挺玄乎的,一个底盘到底能有多大的魔力,能玩出这么多花样来?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和商业逻辑,值得我们好好了解一下。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首先,我们得明白祺迹汽车在捣鼓的这个核心东西是什么。

它叫“线控底盘”。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技术化,但把它说白了就很好理解。

以前的汽车,司机转动方向盘,是通过一根实实在在的转向柱和机械结构去控制车轮转向的;司机踩下刹车踏板,也是通过液压管路把力传到刹车片上。

而“线控”技术,就是把这些硬邦邦的机械连接,都换成了电线和电脑信号。

你转方向盘、踩刹车,其实是给车载电脑发出了一个指令,然后电脑再通过电信号去精确地控制转向电机和刹车系统来完成动作。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底盘和上面的车身彻底分开了,底盘变成了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由软件来控制的“智能移动平台”,很多人形象地把它叫做“滑板底盘”。

祺迹汽车就把这个“滑板底盘”做到了极致。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他们把一辆车最关键、最关乎安全的部分,也就是驱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电源系统,都设计成了带有备用方案的“全冗余”结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好比天上的客机一般都有两台甚至更多的发动机,万一有一台在空中出了故障,备用的发动机能立刻顶上,保证飞机还能继续安全飞行。

祺迹的底盘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转向系统里的一套设备失灵了,另一套备用的系统会无缝衔接,确保车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控。

有了这样一个极其安全可靠的“滑板”作为基础,上面的部分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随意组合了。

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就出现了。

同一块底盘,可以变出好几种完全不同的车。

比如,给它装上一个宽敞明亮的乘客座舱,它就成了一辆可以自动驾驶的公交小巴,也就是他们的L60车型。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据说,这种小巴今年就要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尝试取消安全员,正式开始收费运营,这在行业里是向真正的商业化迈出的一大步。

如果把乘客座舱拿下来,换上一个能装下二十多立方米货物的大货箱,它又立刻变身为一辆无人物流车,也就是T45车型。

这种车已经在国内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和物流公司的园区里投入使用了,因为它不需要司机,又能用电,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帮企业实实在在地算通了经济账。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想把车卖到国外去,比如对安全法规要求特别严格的德国,祺迹也能应对。

他们可以给这个底盘换上一个符合欧洲碰撞标准的驾驶舱,让它变成一台可以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轻型物流车,也就是X60。

可以说,这块底盘就像一个神通广大的平台,能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快速变身。

当然,想法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地。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造车,尤其是这种面向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有两个现实问题必须解决,一个是成本,另一个就是上路的许可权。

祺迹汽车对此看得很清楚。

对于商用车来说,买车的钱其实只占总成本的一部分,真正花钱的地方是后续常年累月的人工费、燃料费和维修保养费。

所以,祺迹的降本思路非常直接:首先,用电驱动代替燃油,能耗成本就能降下来一大截;其次,用自动驾驶技术代替人类司机,最大头的人工成本就被省掉了;再者,因为底盘是标准化的,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可以通用,大批量采购能降低成本,维修起来也更方便;最后,他们还设想了一种“舱驾分离”的模式,未来用户可能不需要一次性买下整辆车,可以只在需要的时候租用这个底盘,按次或者按时付费,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解决了钱的问题,更难的是如何让政府和社会相信你的车是安全的,并允许它上路行驶。

这背后是监管部门对公共安全的巨大责任。

祺迹的做法,就是用最扎实的技术和最严格的标准来证明自己。

他们那个“全冗余”的安全设计就是第一道保险。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除此之外,从车辆的设计研发,到每一个零部件的采购,再到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他们都严格遵守汽车行业的最高标准,合作的也都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成熟供应商。

这些投入虽然平时看不见,但在关键时刻却能换来信任和许可。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自动驾驶公交车才能获得国家的正式公告,被允许在特定路线上进行商业化试点。

他们的策略很清晰,先用绝对的安全可靠为客户敲开上路的大门,再用低成本和高效率为客户在市场上赢得优势。

在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里,很多公司都在争着做最聪明的“大脑”,也就是研发最厉害的自动驾驶算法。

但祺迹汽车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定位,他们选择不做“大脑”,而是心甘情愿地做支撑“大脑”的“小脑和四肢”。

他们的负责人肖宁打过一个比方,算法公司是负责思考和决策的,而祺迹是负责把这些决策完美执行出来的身体。

他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无人驾驶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祺迹汽车用一块底盘,重塑商用车,改写行业规则-有驾

他们把底盘的各种接口开放出来,不管是哪家公司的算法,不管是哪个平台的调度系统,都可以很方便地接入进来。

他们不跟别人抢做出行服务或者物流服务的生意,而是踏踏实实地为所有想进入这个领域的玩家,提供一副好用、耐用、安全的“躯体”。

这样的定位,让他们未来的发展路径变得非常清晰。

前期通过销售底盘和整车来获得收入,把规模做起来,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收支平衡。

而从长远来看,他们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数据服务等方式获得持续的收入。

这种模式也为他们最终的“舱驾分离”愿景打下了基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生活:在清晨的上班高峰期,一块底盘搭载着公交座舱,在城市里接送乘客;到了中午,它自动开回场站,换上一个外卖配送舱,为写字楼的白领们送去午餐;到了深夜,它又可以换上清洁设备,默默地清扫着城市的街道。

同一块底盘,一天24小时都在发挥作用,城市的运力就像港口的集装箱一样,可以被灵活高效地调度。

在这样的未来里,原本的司机也不会失业,他们可以转型成为远程监控员、车队调度员或者设备维护工程师,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种平稳的过渡,也比简单粗暴地用机器取代人,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归根结底,商业的本质是降本增效,祺迹汽车正是抓住了这个核心,用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工业化思路,尝试去解决未来城市交通和物流的根本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