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有魔鬼。” 这句话,放眼当下车市,格外应景。
近期,一款名为领克900的新车可谓赚足眼球。
广告词铺天盖地,自诩“智享百变旗舰大六座SUV”,更在上海车展上大放异彩,预售订单据说已突破四万。
这阵势,简直要问鼎爆款宝座。
只是,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领克900的宣传,似乎恨不得把所有象征“奢华”的辞藻都堆砌上去。
诸如“SPA Evo架构”、“88.2%得房率”、“LYNK Flyme Auto系统”、“31扬声器哈曼卡顿音响”…… 听起来,这台车似乎不是为了行驶而生,而是为了炫耀而造。
先说说那个“得房率”。
住宅才有得房率,硬套在汽车上是想怎样?
还宣称在同类车中表现优秀,这又从何谈起?
难道以后选购车辆,首先要问一句:“这款车的空间利用率如何?”生硬地把房地产的概念移植到汽车领域,未免有些牵强。
再来看智能座舱系统。
双8295芯片,60 TOPS算力,全车八屏互动…… 听着的确夺人耳目,但关键在于,我们驾车是为了安全抵达,还是为了在车内享受影音娱乐?
科技升级固然重要,但若过度强调娱乐性,忽略了行车保障,岂不是本末倒置?
还有那套哈曼卡顿音响,2640W功率,杜比全景声…… 承认,悦耳的旋律能舒缓心情。
但行车途中,注意力集中才是重中之重。
将车厢变成移动练歌房,真的能让人安心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
安全方面,领克900也并非一无是处。
例如,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确实能缓解驾驶员的疲劳。
但切记,再先进的系统也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操控仍掌握在驾驶者手中。
完全仰仗科技,是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不负责。
领克900的出现,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当下的汽车厂商,愈发热衷于用五花八门的配置来吸引眼球,却对汽车的根本属性——安全、稳定、耐久,有所忽视。
看看那些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座驾,各类高精尖配置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又有多少?
又有多少人会为那些一年也用不上几次的功能,额外支付几十万?
我曾读到一则新闻,一位车主耗费巨资购入一台豪华轿车,结果没开多久就故障频发,难以修复。
车主盛怒之下,当街砸车。
这事儿虽略显极端,却揭示了一个真相:车企不能一味堆砌配置,更应把重心放在产品本身。
品质不过硬,再多的花哨功能也只是空中楼阁。
再举个例子,有些厂家为了缩减开支,偷工减料,采用低劣的材料。
这样的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无异于一枚移动炸弹。
还有一些厂家,只顾追求利润,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诉求置若罔闻。
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愤慨。
所以,在购买汽车这件事上,消费者们务必擦亮双眼,别被那些虚张声势的宣传所蒙蔽。
多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稳定性及耐久性,挑选一款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座驾。
领克900的问世,也引发了我们对行业走向的思考。
汽车产业的未来,究竟是无止境地堆砌配置,还是回归汽车的本质?
我认为,车企更应将精力投入到提升产品质量上,而非一味追逐利润。
应多听取用户的反馈,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打造出真正贴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自然,消费者也要秉持理性消费观,避免盲目崇拜高科技。
应立足自身情况,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车。
唯有如此,汽车产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我们的出行才能更加安全、便捷、舒适。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间堆满科技的“移动起居室”,而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出行伙伴”。
这才是汽车应有的模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