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重庆力帆汽车如今变身为何种品牌?

在汽车行业的漫漫发展长河中,诸多品牌历经起伏变迁,重庆力帆汽车便是其中之一。曾经,力帆汽车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产品也为不少消费者所熟知。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行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力帆汽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并最终走上了转型与变革之路。如今,当人们再提及重庆力帆汽车时,会发现它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那么,重庆力帆汽车现在究竟是什么品牌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新的品牌形态下,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解惑:重庆力帆汽车如今变身为何种品牌?-有驾

力帆汽车的昔日辉煌与发展历程

力帆初涉汽车领域的探索

力帆的故事始于1992年,创始人尹明善以摩托车发动机业务为起点,开启了力帆的创业征程。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力帆在摩托车领域迅速崭露头角。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尹明善将目光投向了汽车制造业。2003年,力帆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成立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

进入汽车领域初期,力帆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生产资质和技术研发。在生产资质方面,我国自1985年开始施行严格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制度,民营车企要获得“准生证”并非易事。力帆先后尝试挂靠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借壳造车”等方式,最终在2005年12月成功获得汽车生产资格证。

在技术研发上,力帆采用创新方式组建研发团队,从全球范围整合技术资源。聘任克莱斯勒原技术高管王德伦加盟,引入近30名技术骨干,同时从国内各大车厂吸纳百余人,搭建起基本研发团队。2006年1月19日,力帆推出了首款自主品牌轿车力帆520,并成功举办全球同步上市发布会。力帆520作为力帆汽车的开山之作,虽然在造型、内饰和动力性能方面表现中规中矩,但它标志着力帆正式踏入汽车制造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解惑:重庆力帆汽车如今变身为何种品牌?-有驾

力帆汽车的产品拓展与市场表现

此后,力帆汽车不断丰富产品线,接连推出力帆320、力帆620、迈威、轩朗、力帆X50、力帆X80等车型,产品覆盖轿车、SUV、MPV三大品类。在市场推广方面,力帆汽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通过参加各类汽车展会、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力帆汽车成功进入了83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全球较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截至2015年,力帆汽车境外所有网点数量近500个,并在俄罗斯、埃塞俄比亚、巴西、刚果、乌拉圭设立了5个全资直销子公司,在俄罗斯、伊朗、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设有7个海外汽车生产基地,汽车出口量长期高居国内自主品牌前三,成为国产汽车的“出口大王”。

在品牌荣誉方面,力帆汽车也收获颇丰。2007年,在“最受欢迎十大汽车品牌”和“最适宜重庆十大车型”大众评选活动中,力帆汽车凭借靓丽的外形和出色的性价比夺得“最受欢迎十大汽车品牌”大奖。2014年到2016年间,力帆连续三年获得乌拉圭汽车及配件行业出口企业年度最大贡献奖。2016年,力帆汽车在俄罗斯2016年度汽车奖的框架下获得了“知名度最高中国品牌”的特别奖。2018年,力帆汽车的车型力帆X60、力帆X50以及力帆650分别夺下2017年度俄罗斯最受欢迎中国汽车前三甲,其中力帆X60全年售出整车7371台,稳坐俄罗斯中国汽车销量第一位。

力帆汽车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然而,随着国内乘用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进入红海阶段,力帆汽车的发展逐渐遭遇瓶颈。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持,力帆汽车难以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产品,销量长期徘徊在10万-15万辆区间。同时,力帆汽车还屡屡被质疑抄袭、山寨,产品质量问题也频频曝出。据汽车之家联合益普索汽车发布的2016《中国乘用车市场整车质量表现研究报告》,力帆汽车以658.2的故障系数排名榜单倒数第四,大幅高于行业平均的486.9。公司股价也从上市之初的19.9元一路下跌,2013年跌破5元/股。

2013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力帆开始转型新能源汽车,并于2014年推出首款电动轿车320E,但市场反响平平。2016年10月,力帆汽车更是被曝“骗补”丑闻。经财政部查处,公司2015年共有2395辆汽车不符合新能源汽车申报条件,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财政部决定对这些汽车不予补助,并取消了2016年力帆新能源汽车专项补助资金预拨资格,吊销该型号汽车的生产资格。这一事件对力帆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2016年至2018年,力帆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5550辆、7738辆和1.02万辆,而2015年为1.49万辆,呈下滑趋势。

解惑:重庆力帆汽车如今变身为何种品牌?-有驾

力帆汽车的转型之路与品牌变革

力帆与理想的合作及资质转让

在经营困境下,力帆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2018年12月17日,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6.5亿元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给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即理想汽车)。此次交易中,力帆将造车资质出售给理想汽车,而理想汽车则获得了进入汽车市场的“入场券”。交易完成后,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理想智造汽车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也从牟刚变更为沈亚楠。这一举措标志着力帆汽车在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通过与理想汽车的合作,力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也意味着力帆汽车品牌在原有业务上的收缩。

力帆加入吉利系的重整与发展

2020年,力帆汽车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全年销量仅2000多辆。同年8月,因供应商申请破产,力帆汽车进入重整阶段。2020年12月,在重庆市政府与吉利集团的主导下,力帆汽车完成破产重整,引入满江红基金(由吉利系主导)和重庆两江产投(重庆国资)等战略投资者。重整后,力帆汽车实现扭亏为盈,并于2021年更名为力帆科技。

吉利系高管入驻后,将力帆科技的业务重心转向“换电市场”和B端市场,并推出枫叶和睿蓝两个换电新能源汽车品牌。2022年6月,吉利通过增资扩股将持股比例提升至52%,实现对力帆科技的绝对控股。然而,从市场表现来看,枫叶和睿蓝两个品牌的市场反响并不理想。2023年,力帆科技营收同比下滑21.8%,扣非净利润再度亏损。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叶正平表示,这一阶段力帆汽车的发展属于典型的“资产盘活”模式,吉利的目的并非复兴力帆品牌,而是看中了力帆的生产资质、生产基地以及在重庆的地理位置优势,此时的力帆科技本质上是吉利产业版图中的一个“代工厂”和特定业务的承载平台,缺乏独立的灵魂和未来。

千里科技的诞生与新战略布局

2024年,力帆科技迎来新的转机。当年7月,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旗下的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24.3亿元受让吉利科技集团间接持有的力帆科技19.91%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同年10月,印奇出任力帆董事长。2025年2月,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此后,千里科技引入多名有AI背景的高管,正式向“AI+车”转型。

千里科技在2024年财报中强调,2025年将成为从“车+AI”到“AI+车”的历史性转折点。面对这一机遇,千里科技将聚焦“AI+车”核心战略方向,实施“双轮驱动,双化牵引”的战略路径,推动业务转型。其中,“双轮”代表终端业务、科技业务,终端业务涵盖摩托车、汽车等领域;科技业务聚焦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双化”代表AI化、国际化。

今年3月,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吉利要与千里科技一起打造“第二个华为”,只有这样,吉利才可能在未来的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取得领先。5月,桂生悦再次强调,若不构建能与华为竞争的生态,未来智能化发展将无望,而将与千里科技共同打造“第二个华为”,以在算法、算力、数据方面取得新突破。2024年3月,千里科技与吉利、迈驰、路特斯等成立重庆千里智驾有限公司,该合资模式与华为引望的模式十分相似。2025年6月23日,千里科技发布千里智驾1.0方案,支持L2+级智能辅助驾驶,表示可结合整车厂商不同需求,提供全栈方案服务。

如今力帆汽车的品牌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有品牌的市场表现与产品布局

目前,原力帆汽车相关的品牌主要为睿蓝汽车(在吉利接手力帆转型阶段推出)以及千里科技旗下聚焦“AI+车”的业务布局。睿蓝汽车在换电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出了如睿蓝9等车型,主要面向网约车等B端市场以及部分对换电模式有需求的C端消费者。然而,从市场份额来看,睿蓝汽车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较小,其销量数据在行业内并不突出。

而千里科技旗下,以新发布的千里智驾1.0方案为核心,正在构建智能驾驶生态。目前,千里智驾已与吉利合作推出千里浩瀚智驾系统,该系统计划覆盖吉利汽车不同价位多款车型。此外,在2024年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汽车集团、旷视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速智驾技术商业化。但在终端汽车产品品牌方面,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独立汽车品牌,更多的是作为技术供应商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解惑:重庆力帆汽车如今变身为何种品牌?-有驾

品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机遇方面,随着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加速,智能驾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千里科技在AI技术方面,借助旷视科技的技术积累以及引入的AI人才团队,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优势。同时,与吉利的深度合作,也为其提供了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渠道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并且,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也为千里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千里科技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竞争方面,智能驾驶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华为、Momenta等企业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由第三方供应的车企城市NOA方案中,华为和Momenta占据近90%的份额。千里科技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突围,难度较大。此外,千里智驾在技术自主性、成本控制能力和最终的系统优化上限方面与行业领先者相比存在差距,品牌号召力也相对较低。而且,由于吉利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地位,使得其他车企对于采用千里智驾的产品存在顾虑,担心核心技术受制于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千里智驾成为一个被全行业广泛接受的“公共平台”。

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与预测

展望未来,若千里科技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AI技术上的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升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有望在智能驾驶细分领域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布局上,如果能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终端汽车产品品牌,并与智能驾驶技术形成协同效应,或许能够在汽车市场中重新塑造品牌形象。

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换电模式也可能在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千里科技若能把握这些趋势,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智能驾驶与换电模式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创新,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总体而言,千里科技要实现成为汽车业内“第二个华为”的目标,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其未来发展之路充满变数,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