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沉得像推磨,油门踩得腿抽筋,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开上一辆上海牌轿车,那可是比现在开奔驰还风光的事儿。老一辈汽车工人回忆说,当年工厂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比过年的鞭炮还热闹。就是靠着一把把榔头,一块块铁皮,硬是敲出了中国第一代量产轿车——上海牌SH760。
1958年,长春一汽造出东风牌轿车的消息传到上海,工人们坐不住了。没有冲压机?那就用手工敲!几十个工厂联合起来,把一辆奔驰220S拆得只剩螺丝,每个零件都交给专门的厂子攻关。就像蚂蚁搬家一样,硬是在第二年国庆节前赶出了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周总理坐完直夸"中国人有志气",但也直言"这车子还得再练练"。
到了1964年,凤凰涅槃成了上海牌SH760。这辆车可不简单,搭载的6缸发动机能跑130码,后排宽敞得能并排坐仨人。最绝的是前三角窗,手摇一下就能通风,比现在的空调还实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100辆上海牌轿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把老外们都看呆了。那时候民间流传着顺口溜:"地委书记两头平",说的就是上海牌轿车成了当官的标配。
要说上海牌最接地气的时候,还得是改革开放后。一辆车卖2万5,相当于工人20年的工资。有人背着一麻袋现金求厂长卖车,硬是催生了中国第一批私家车车主。七十年代结婚,要是能借到上海牌当婚车,整条弄堂都得挤爆。新娘子坐在车里,那派头比现在坐加长林肯还风光。日本记者坐完都感慨:"短途坐这车,比丰田还舒服!"
但到了八十年代末,桑塔纳一上市,上海牌就有点跟不上趟了。虽说后来改成了方形大灯,解决了车尾自燃的毛病,可速度慢、故障多的问题还是没解决。1991年最后一辆车下线时,工人们都红了眼眶。不过上海牌并没有消失,2009年新能源车又打着"上海"的旗号回来了。现在北京汽车博物馆里,那辆修复好的SH760A,车漆虽然斑驳,却藏着一代人"从无到有"的倔强。
从手工敲打到智能驾驶,从公务专车到家用轿车,上海牌用33年的时间,在中国人心里刻下了"争气"两个字。当年那些揣着积蓄买车的年轻人,如今都成了爷爷辈,可他们的孩子们开着新能源车经过外滩时,会不会想起那个方向盘上的凤凰标志呢?毕竟,有些东西停产了,但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你家有没有和上海牌轿车的事?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