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中级轿车市场里,智能化配置成了第一波看点。就在上周,华为与广汽宣布启境进入测试阶段。我站在试驾车旁,灯光打在漆面上,像给新品牌盖了一层微光。我手指放在方向盘上,纹理粗糙得像砂纸。销售靠近,低声问我:先试驾再谈价格可以吗?我回他:先把体验说清楚再打分。
我把手指放在方向盘上,纹理粗糙像砂纸。对话在身后展开:先试驾感受再谈价格。我笑道:别把产品说成最后的定锚。一个微观的动作里,空气里都是新材料的味道,像把未来揉进现在。
再一个画面,灯光切换成更冷的蓝色,现场工程师说:这套系统要看你怎么用。我点点头:夜间识别能稳住吗?他答:能,夜间也是一个场景。我们都知道,口头承诺容易,落地要靠体验。
数字这块,先给你几个数字带着不确定性:传感器总数约6–8个(估算),192线激光雷达(样本少),4D毫米波雷达(估算),约2–3个前视摄像头(样本少)。你要说这是硬件堆叠还是软能力叠加,我觉得答案在于你对场景的信任程度。
对比同价位的雅阁,实操上有一个很直观的差别。启境的中控反应像手机系统,语音唤醒更灵敏,场景联动也更深,连手机电量管理、家庭设备都能和车对话;雅阁更像传统系统,按键和切换直观,但生态绑定不如这套深。你会不会因为这点就更愿意把家里的小程序放进车上?我在路上想,若非要选,也许这是对场景定义的不同选择。
供应链和研发的角力,像在满是摊位的小区市场里买菜。IPD把菜谱和厨具打包,IPMS把市场节奏也拉进来。这不是空话,是把谁该干什么、何时交付、谁来买单全都摆在桌面上。广汽的技术底子在这一步并不缺,华为的定义能力却补上了市场的时钟和用户心中的那份懂你。启境的意义,或许是在于让每一个环节都有参与感。最后呈现的,仍是地道的广汽制造,但带着华为对市场的理解,和鸿蒙座舱、乾崑智驾的加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有一张原型在厂区测试的照片,门把手附近的涂层留着细微的磨痕,像每天夜里已经跑过无数公里的证据。现场的同事看见也点头:这次真的跑起来就像把愿景放进了车里。销售的小李突然插口说:这活儿像拼乐高,哪块都能搭上新玩法。我点头,心里却在算账:每一个新玩法背后,都是供应链和研发的一个小抬杠。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临场的小算盘:如果按7元/升、油耗8L/100km,100km的油费大约56元;若走纯电,电价0.6元/kWh、耗电约15kWh/100km,成本约9元/100km。换句话说,同一个距离,电动的单位成本可能比传统燃料车低五到六倍,但前提是充电网络和电价稳定到能照顾日常使用。你会把这笔长期省下来的钱,放在哪种预算里?
这段对比里,我多想让你们直接在路上用一次来判断。另一个现实是,启境要从0到1并不是一条直线。前面有人说这是彻底改变广汽的产品开发流程,我现在也在打自己的问号:如果底层供应商的成熟度不同步,何时能无痛落地?这股力量到底是推动门槛下降,还是把门槛搬到更高的层面让人望而却步?(这段话的答案,或许在你的一次试驾里就能给出。)
三问抛给你:第一,你愿意把你日常的隐私和家庭场景数据,交给一套生态来懂你吗?第二,当你看到IPD+IPMS这种组合在你所买的车里落地,你会先关注定义还是先看实际体验?第三,遇到系统升级导致的不同步,你更在意的是稳定性还是新功能的边际收益?
也许你会说,没必要这么认真地聊这件事。可现实是,第一代启境其实是在把厂商定义的未来交到用户手里。有人嫌麻烦,有人愿意尝新。我的情绪有点小情绪:有时候担心变化太快把日常用车变成了系统测试现场,有时候又兴奋地想看这套生态真的能不能像广告里那样自成一套世界。
我并不打算给出一个完美答案。只是想把路上的真实感讲给你听:这不是单纯的技术堆叠,这是一场关于信任、关于供应链协同、关于你愿不愿把车上生活方式的权力交给一个平台的博弈。你愿意陪我,一起在这场变化里走几步吗?你心里最想解决的,是价格、还是体验、还是隐私?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