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加征关税遇阻 上汽坚守商业机密促销量增长
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欧盟委员会官员反复翻阅着那份来自中国的回复函——上汽集团拒绝提供电池配方等核心商业机密。这个决定让原本志在必得的反补贴调查陷入僵局。
事情要从去年说起。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最终决定加征最高达37.6%的关税。这个数字背后,是欧盟对本土汽车产业的保护,也是对中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警惕。
但上汽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
他们选择了强硬应对。在7月的听证会上,上汽代表直言:“开放竞争才能带来进步,保护主义只会导致落后。” 这句话在会场回荡,仿佛一记重锤。
与此同时,上汽的全球布局正在加速。在印尼、印度、泰国等地,新的生产基地拔地而起。这些工厂不仅服务当地市场,更成为辐射全球的制造枢纽。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1-9月,上汽通用五菱全球累计销售1175464辆,这个数字背后是13.9%的同比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车型销量达668359辆,同比增长48.3%。
这些数字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
在广西柳州的一家4S店里,销售经理指着展厅里的星光730说:“这款车已经成为我们出口的主力车型。”2910mm的轴距,灵活多变的7座布局,这些设计精准击中了家庭用户的需求。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口号正在全球市场得到验证。
上汽的底气来自哪里?
是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对核心技术的坚守。是对全球市场的深刻理解。
欧盟的关税壁垒看似坚固,却挡不住市场的选择。在德国街头,越来越多的五菱电动车穿梭往来。当地经销商说:“消费者看重的是性价比和实用性。”
这场贸易争端远未结束。11月2日,欧盟将做出最终裁定。但无论结果如何,上汽已经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创新而非保护。
中国车企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规则。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新一轮的产业进化。
夜幕降临,上海安亭的研发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新一代电池技术。这里的每一个突破,都可能改变明天的市场格局。
全球汽车产业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