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充电桩选纯电还是插混?实测3个月,答案出乎意料!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许多潜在消费者面前:如果居住的小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那么在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之间,究竟哪一个才是更明智、更贴合实际生活的选择?

这个问题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购车决策,更关系到未来几年用车生活的便利性、经济性以及心理感受。

没有了唾手可得的家庭慢充,车辆的补能方式完全依赖公共充电设施,这使得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种技术路线的差异被急剧放大,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日常出行的方方面面。

没充电桩选纯电还是插混?实测3个月,答案出乎意料!-有驾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在没有家用充电桩的情况下,两种车型的补能频率和时间成本所带来的巨大不同。

这直接决定了车主的精力投入和生活节奏是否会被打乱。

以一个非常普遍的城市通勤场景为例,假设一位车主每天的往返通勤距离为50公里。

如果他选择了一辆标称续航达到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理论上满电状态可以支撑接近10天的通勤。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理论复杂。

考虑到开启空调、暖气、应对交通拥堵以及电池在非理想状态下的自然衰减,综合续航里程通常要打个八折,也就是剩下400公里左右。

为了避免续航里程过低带来的焦虑感,多数车主会在电量剩余20%左右时就开始寻找充电站,这样一来,有效的行驶里程大约在320公里上下。

换算下来,大概每隔4到5天,车主就必须安排一次充电。

而公共充电站的快充,将电量从20%充至80%通常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再加上往返充电站的路途时间,每周至少有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完全被“充电”这件事所占据的。

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额外规划出时间,或者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专门去处理车辆的补能问题,如果遇到充电桩排队,时间成本还会进一步增加。

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这一环节则展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

以一台纯电续航100公里的插电混动车型为例,即便在完全不充电的情况下,它也可以作为一辆高效的燃油车来使用,彻底消除了续航焦虑。

如果车主有条件利用周末逛商场、吃饭的时间,在公共充电桩上进行一次机会性充电,那么这10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足以覆盖接下来两天的通勤需求,剩下的工作日则使用燃油驱动。

没充电桩选纯电还是插混?实测3个月,答案出乎意料!-有驾

这样一来,充电行为不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随缘进行的“选项”,每周花费在充电上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一小时,且完全可以与其它生活安排相结合,无需专门为此跑一趟。

更有甚者,在一些亏电油耗控制得非常出色的国产插电混动车型上,例如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代表的车型,即便长期不充电,其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油耗也能维持在5到6升的水平,这甚至比许多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还要节省。

这意味着,插电混动车给了车主最大的选择权,既能享受电驱动带来的静谧和低成本,又不必被充电这件事所束缚。

接下来,我们再来算一笔更具体的经济账。

很多人选择新能源车的一大初衷是“用电比用油便宜”,但这个优势在没有家用充电桩时会大打折扣。

家庭用电的价格,尤其是在享受夜间波谷电价时,每度电的成本可能低至五角钱,甚至更低。

而公共充电桩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其电价包含了基础电费和充电服务费,价格通常在每度电1.5元到1.8元之间,在一些城市的高峰时段,价格甚至能超过2.5元。

我们以一个相对普遍的1.8元/度的价格来计算,一辆百公里电耗为15度的纯电动车,每行驶一公里的成本就是0.27元。

如果一年行驶1.5万公里,那么全年的充电费用就是4050元。

这还没有计算每次去商场或公共停车场充电时可能产生的停车费,这笔费用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是一笔数百上千元的额外开支。

而插电混动车型的花费则更为灵活。

假设按照每周充一次电,其余时间用油的模式,每周纯电行驶约100公里,电费成本大约在27元左右(1.8元/度 × 15度)。

剩下的路程用油,以百公里5.5升的亏电油耗和每升7.5元的油价计算,燃油成本可以精确算出。

没充电桩选纯电还是插混?实测3个月,答案出乎意料!-有驾

综合下来,虽然从纯粹的能源支出上看,插电混动的年度总花费可能会略高于使用公共桩的纯电动车,但这种计算方式忽略了无形的时间成本和便利性价值。

更重要的是,长期来看,电池的健康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性成本。

纯电动车由于电池容量大,在依赖公共桩的情况下,必然以高频率的直流快充为主。

这对于电池的长期寿命是有一定影响的,可能导致电池健康度衰减速度加快。

而插电混动车型的电池包相对较小,即使同样使用快充,其充放电循环的压力和对电池寿命的整体影响也相对更小,即便电池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比如从100公里衰减到80公里,对于满足日常通勤的纯电需求影响也并不致命。

因此,在没有家用充电桩的前提下,选择的关键点不应仅仅是“谁更省钱”,而应该是“谁的生活方式与我的匹配度更高”。

对于每日通勤距离很短,例如在50公里以内,并且住所或单位附近就有非常便利的快充站的消费者,可以考虑购买一台续航里程在300至400公里区间的经济型纯电动车。

这类车型购车成本较低,三四天充一次电的频率也相对可以接受,可以利用午休或夜间电价优惠时段进行补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超长续航的纯电动车反而是一种浪费,因为其更大的电池意味着更长的充电时间和更高的购车成本,其长续航优势在没有家充的条件下很难发挥出来。

对于通勤距离在50至100公里之间,或者有不定期长途出行需求的用户,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无疑是当前市场环境下最均衡、最省心的解决方案。

其纯电续航基本能覆盖一天的通勤,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常使用成本,而燃油系统的存在则彻底解决了长途出行的后顾之忧,加油的便利性是纯电动车无法比拟的。

最后,对于那些生活节奏不固定,完全不想为充电这件事费心,或者身处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的用户,无需外接充电的强混合动力车型(如丰田的双擎或本田的i-MMD技术)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选择。

它们提供了接近燃油车的便捷体验,同时拥有远低于燃油车的油耗,其年度使用成本与依赖公共桩的纯电动车相差无几,却省去了所有与充电相关的麻烦。

尤其是在北方,冬季低温对纯电动车续航的巨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插电混动和强混动车型的稳定性则要高得多。

此外,选择车辆时还应注意,纯电动车尽量选择保有量大、兼容性好的主流品牌,以确保在公共充电网络中的使用顺畅;插电混动车则必须选择支持直流快充的版本,否则其纯电功能在没有家充的条件下将大打折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