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在智能汽车领域又搞出个大动静,发布了一份新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它跟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出行都息息相关。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动驾驶离我们还很远,不就是个概念吗?
但深圳这次推出的新政策,可以说是一脚油门,直接把这个未来拉到了我们眼前。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修改几条规则,而是在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铺设一条全新的高速公路,甚至可以说,是在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交通样貌。
那么,深圳这次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这些新规定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呢?
首先,这次新规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正式为“全无人测试”开了绿灯。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过去我们看到的那些在路上跑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虽然号称是“无人驾驶”,但根据规定,驾驶座上必须坐着一位安全员。
这位安全员的作用,就是在紧急情况下随时接管车辆,相当于给这辆智能汽车上了一道“保险”。
虽然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也限制了车辆真正独立应对复杂路况能力的提升。
而深圳这次的新规定,就相当于把这道“保险”给拿掉了,允许车辆在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下,独自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进行测试和应用。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打个比方,这就像教一个孩子骑自行车,过去我们总是在后面扶着,孩子永远学不会真正的平衡。
现在,深圳决定放开手,让这辆“智能车”自己去骑,自己去摔跤,也自己去学习如何在摔倒前保持平衡。
只有在这样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车辆的人工智能系统才能学到最宝贵的经验,比如如何处理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如何应对加塞的车辆,如何在大雨天视线不清时做出正确判断。
深圳的坪山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整个区域都变成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开放式考场,已经吸引了三十多家公司在这里进行测试,累计跑出的里程已经接近四十万公里。
这一政策的落地,意味着L4级别这种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又近了一大步。
当然,仅仅允许无人测试还不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实际的困难,其中一个就是成本和效率问题。
过去,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如果想在不同城市开展测试,会非常麻烦。
比如在北京通过了测试,拿到了许可,但如果想去上海或者广州测试,就必须把所有的申请流程重走一遍,相当于重新“考试”。
这不仅耗费大量时间,也让企业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针对这个问题,深圳提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解决方案,叫做“异地测试结果互认”。
这个机制就好像我们在一个省考取的驾照,在全国各地都能开车一样。
只要企业在一个城市取得了合法的测试资质,那么在其他参与互认的城市,就可以简化流程,甚至直接获得测试资格。
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百度“萝卜快跑”为例,他们已经在深圳、武汉等多个城市开展无人驾驶的运营服务。
新政策实施后,他们就不必在每个城市都重复进行漫长而昂贵的资格认证,据估算,仅此一项就能为企业节省大约百分之三十的测试成本。
省下来的钱和时间,可以投入到更关键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中去。
正是这种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的务实做法,吸引了像AutoX、小鹏、华为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加大在深圳的布局。
目前,这些企业在深圳的测试车辆已经超过两百辆,并且计划在2025年实现“一城千辆”的宏伟目标。
深圳的目光显然不止于此,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生态系统。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拆开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了。
“车”指的是越来越聪明的智能汽车,这是基础。
“路”指的是让道路也变得智能起来。
深圳正在大力推动智能化道路的建设,通过在路灯杆、信号灯等地方安装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和通信设备,让道路能够实时感知交通状况,并与车辆进行信息交互。
比如说,前方路口有救护车正在通过,智能道路就可以提前通知沿途的所有车辆,为救护车自动规划出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而“云”则相当于这个生态系统的“超级大脑”。
所有来自车辆和道路的数据,都会汇集到云端的一个强大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个“云端大脑”可以从宏观上调度整个城市的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配时,预测并疏导拥堵,让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得到质的提升。
这已经不是单纯造车的问题了,而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城市交通操作系统。
通过这种方式,深圳希望用丰富的应用场景来倒逼技术创新,从而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那么,这场技术变革究竟会给哪些行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首先受益的,肯定是产业链上最核心的那些技术供应商。
比如像德赛西威这样的公司,它们是生产自动驾驶汽车“大脑”,也就是域控制器的领军企业。
随着L4级自动驾驶的推进,汽车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德赛西威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已经获得了比亚迪、广汽等主流车企的大量订单,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其次是提供高精度地图服务的四维图新,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离不开这种精度达到厘米级的地图,它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遥遥领先,随着智能道路的铺开,它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像千方科技这样提供车路协同设备的公司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深圳全域开放测试,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路侧通信单元(RSU)来支持“聪明的路”,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
还有像华域汽车这样的传感器供应商,一辆L4级的自动驾驶汽车,需要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数量,是普通L2级辅助驾驶车辆的两倍还多,市场空间直接翻倍。
甚至连为这些高性能芯片提供散热解决方案的银轮股份,也会因为算力需求的激增而订单大涨。
这些公司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智能网联汽车这个庞大产业链的繁荣景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