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摩托车这玩意儿,谁没梦过当年街头拽一把油门,听着轰隆隆的声音挺精神的?如今都2025年了,咱国家的摩托车产业到底混得咋样?前十家企业又都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我琢磨着,这里头门道挺多,想明白不容易,要不咱就挑挑问题,把这些数据往死里琢磨一番。
先来看个最直观的数据,2025年头8个月,燃油摩托车产销都超过了1200万台,同比增长十几个百分点。这是在“汽车普及”“公交便捷”“电动自行车流行”的背景下,摩托车还能这么硬气,靠的是什么?是不是摩托车又成了某种“身份”,“自由”的象征,大家都开始怀念那些能随便骑出去的青春岁月了?还是农村、三四线城市对摩托车有刚需,咱们这大国只有省会是堵城,地广人稀的地方还是得摩托。
但是电动摩托那块就不太妙了,产销同比下滑。这让人琢磨,难道电摩真不行了?还是说,跟摩托车相关的“骑行文化”还没转移到电摩上来?燃油摩托那种发动机的声音、速度感、甚至“改装”的情怀,是不是还没被电摩取代?大家嘴上说环保,省钱,但真到买的时候,还是被“激情”“性能”“老情怀”拽了回去。
不过别光看热闹,其实燃油摩托的内销今年反而跌了——比去年少卖了20多万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产销涨,内销跌”的神奇现象?出口涨就得说一句:谁在买咱的摩托,咱为谁在造?你看这71亿美金的大单,摩托车出口涨了两成多。这是不是说明全球很多发展中国家,摩托车依旧是主力交通工具,中国厂子就靠着出口捡钱呢?其实咱国内大牌,像大长江、隆鑫、宗申这些,出口量占全国的六成,国内打不过电动车和汽车,就拼命往国外卖,咱这摩托是以为别人做嫁衣的状态。
回看国内市场,头几家龙头企业数据很有意思。大长江、隆鑫内销都减少了,但新大洲本田居然逆势增长。这儿就得问一句:品牌,渠道,创新到底意味着啥?是降价促销有用,还是新产品才是真正能打的?比如说你看豪爵主销踏板降价显然和销量表现有关,但降价能撑几年?这不是长久之计。新大洲本田靠新品挺进市场,这是不是也说明消费者其实是愿意要新东西的,只不过要价格合适、性能靠谱。于是,谁能快准狠地推出新车型、建好渠道,谁就能在市场逆势中活下来。
再说摩托的“分类细节”,二轮摩托数据也涨,可最激动人心的是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销量暴涨三成多。这就不是代步,是玩了。是不是说明一部分人开始有余粮买“个性”,追求速度、社交,甚至精神层面的满足?当年小排量摩托是谋生工具,如今大排量是生活享受,这岂不说明社会越来越富,人们越来越敢撒点钱在自己小兴趣上?
这还没讲三轮摩托,三轮摩托总是被嘲为“快递、三农专用”。但总量也涨了四个点,这反而是民生的根本,你说什么高铁,什么地铁也解决不了农村拐弯抹角需要的载重和灵活。所以三轮看似不起眼,却是真正刚需市场不会萎缩的那一块儿。
内销这块,有趣的是宗申的降幅最多,三轮和电三轮都算进去了,说明宗申多元化有利也有弊。市场风向变了,就受伤最重。五羊本田则是产品战略慢了点儿,市场份额让人抢走了。稍微一慢,竞争对手不管你是不是合资、是不是老牌,该抢份额,一点都不客气。这是不是提醒所有企业,无论开发什么,创新和速度总是王道?
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电动摩托前十企业里,雅迪一家销量是第二名的两倍还多。别人可能是顺带做做电摩,雅迪是真把电摩当事业,靠规模、渠道杀出来。是不是也提示我们,市场变局往往是大玩家率先吃肉,小企业靠边站,这个趋势跟手机、家电、汽车都很像。
但戏剧性在于,电摩销量整体下降,难道是因为大家还是更买电动自行车,还是说电摩政策上还不够开放?比如通勤不让上高速,不让进市区,大家还是偏好燃油摩托,毕竟跑得又快,小毛病还少。还有,今年各地对摩托车管理越来越严格,限行范围扩大。是不是政策影响实打实地反映在销量上?所以说,市场不光看产品,还得看“政策风向”,这个可是横空一刀,谁不服就掉队。
再说产业链,一个摩托车产业结束不光是拼制造,出口、零部件这些涨幅可都不小。你看零部件增长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这不是说明全球摩托产业有一大半是靠中国提供部件?可问题来了,光做零部件,附加值能有多少?真正赚钱的是品牌,整车,市场占有率,而不是一堆齿轮螺钉。咱许多企业是不是还停留在“生产型”而不是“品牌型”?这是不是个很大隐忧?
说到这儿,有几个设问忍不住蹦出来:摩托车到底是时代的符号还是被淘汰的交通工具?电摩热潮会不会卷土重来,成为下一个市场宠儿?摩托车产业为什么成了出口主力,国内市场反而不断萎缩?企业究竟拼的是价格,还是创新、渠道,还是品牌粘性?摩托车消费的心理,到底是速度、激情,还是生活的必需?各路玩家,都在赌未来下注,不知道谁能最后赢到大满贯。
回头再看那些增长和回落,那些不温不火的数据,大家都在讲“新质生产力”。难道新质就是新产品?是渠道拉满?是降价血拼?或者干脆是一种新的消费场景?比如摩旅、社群、俱乐部,还有直播带货?在传统汽摩产业里也要讲新质,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可是,不创新,真就活不下去,哪怕是老品牌,也得天天变着花样吸引年轻人。
再回到生活本身,摩托车依旧有神奇的魅力。谁也无法否认,油门哗啦一响,路就在前方,风在耳边。这种原始“自由”,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摩托车产业能不能抓住这个心理,把摩托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情感经济”?这就得企业不光拼品类,还拼内容,把社群玩起来,把文化打造出来,把体验做足。
最后再强调一遍,从数据背后能看出什么?第一,市场从来不易,风向说变就变,谁反应快谁能活下去;第二,中国摩托车已经是世界工厂,国内市场并没那么强劲,企业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出口才是底气;第三,电摩虽有老大,但这产业还有坑,政策、消费、产品都在变,谁能抓住机会,就有一线生机;第四,大排量的崛起说明消费升级,玩乐型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摩托不再是贫穷象征,是新的生活符号。
说白了,这场摩托盛宴,一边在国内慢慢退场,一边在全球热火朝天,企业、消费者、政策三方你追我赶,谁都在赌未来。市场没人能把话说死,一切都还在变,在路上的摩托,永不熄火。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