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营销越来越花,数据吹得响,监管终于发声管起来

为什么汽车圈的营销,现在这么“花里胡哨”,到了今天,终于要被装上“安全带”了?

最近刷新闻、看车评,咱都能感受到——现在的车企,一个比一个会整大活。有的直接撞卡车做直播,为了证明自家安全,可观众都看得提心吊胆,恨不得下一秒主角就从救护车上线;有的靠“智驾”功能吹得天花乱坠,原本是个辅助驾驶系统L2,结果被鼓吹成“上路能睡觉”似的自动驾驶新神车,恭喜你,车还在路上,人已经进梦里了。数据也能瞎编,一个劲儿地说订单“秒破三万”、“十万家主打卡”,流水线上的套路,堆出来的热度,实打实地唬人。

问题出来了,这图什么?大家都知道打广告要吸引眼球,但总不能啥都不管不顾。是不是流量比一切都重要?产品实力靠编故事、靠刺激感官、靠堆数据就能塑造出来?说得直白点——这种玩法,能玩多久而不翻车?

最近,中国广告协会终于坐不住了。发话了:要给汽车营销系上法律和道德的安全带!别再把消费者当“小白鼠”天天试套路。玩营销可以,得有规矩,有底线。别说什么不懂法律、不懂道德——你能设计出几十万一台的智能汽车,难道还不懂什么是忽悠?

其实,大家心里早就有气了。那些年看个汽车广告,起码有点信息,现在打开发现不是雾里看花,就是槽点多到令人窒息。一会给智驾造神,一会又自爆撞车秀勇气,甚至网上的谣言、黑公关互相绞杀,根本比不过谁产品牛,而是谁敢造“大新闻”。难怪监管部门要出手,这阵风刮得是时候。

但我们想想,为啥汽车圈会走到“全员戏精”这地步?

首先,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每家的“三电”技术都越来越近,性能和体验差不多,拼来拼去也就那么点花头。产品差异没法说服所有人,营销就成了唯一的兵器。你有黑科技,我也能拍一段“特技大片”,咱能不能吓唬住观众,那才叫本事。这不是技能,是比谁敢玩悬。

再一个,新势力车企很多都是靠资本“输血”,活得久靠销量,销量靠话题,话题当然靠流量。你没流量,你估值下滑,谁还投你?于是,从领导到员工,都在琢磨怎么捣鼓出个惊天动地的事来给自家造牌面。不管是P图、抹黑对手,还是自夸销量,只要不被抓正着,就觉得值。

更离谱的是,社交媒体的算法其实在帮着起哄。有争议,有刺激感,点赞转发疯涨,营销团队都快成编剧导演了。自媒体时代,你静下心谈产品谁理你?不如抖个大包袱,拍给短视频看,分分钟“出圈”。

回头一想,行业乱象,和谁都逃不开关系。产品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资本追逐成绩,平台推送极端,用户乐看热闹,监管又不够清晰。说句不好听的,大家都想钻空子,于是市场就被各种花操作玩“坏”了。

这些年关于智驾的误导最典型。别说一般人,就算老司机,面对“全自动驾驶”的宣传,也容易糊涂。其实L2就是更聪明的辅助,核心地位还得是“你在驾驶”。产品边界模糊拉扯,谁出事了,市场才会反思。但要说拦得住,确实还差一套成型的管控办法。就像闯红灯,交警没看到,没人提醒,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擦边球”。

但现在芯片、算法、网络技术这么复杂,本来就容易藏玄机。消费者知识不对称,这也是被忽悠的老问题。厂家语焉不详,用户看热闹,真遇上问题找谁?其实买车这件事,本来就该让用户有防忽悠的本事,背过一遍营销吹牛榜多辛苦?直接回归产品本质不就完了。

消费者该怎么办?

先想问,一个技术是你真需要的吗?轰轰烈烈的体验,真能用上吗?一句话,车不是表演道具,是你日常生活伙伴。

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最该想的是——你在意的是销量、颜值,还是三年后保值和安全?你关心的是视频里车怎么转弯,还是你家每天堵在路上的表现?

别让话题和流量绑架了你的决策权。新车出来之后,先别去信官方的讲解和“认证”博主的推锅。不如试试找身边买了同车型的老铁聊聊体验,进社区论坛混一段,各种优缺点自己查查,用数据交叉印证。去实地试驾,直接把自己最常用的场景摆出来,让产品现原形。

还得睁大眼睛看合同。什么优惠、什么“终身质保”,口头承诺都落字为实。要是事后变卦,合同写清楚。这是最后的护身符,别嫌麻烦。

汽车圈营销越来越花,数据吹得响,监管终于发声管起来-有驾

有些人容易被促销、送礼、抽奖弄得头脑发热。其实厂家都一样,希望你被气氛带动。稳住,归零,静静地把自己需求梳理一遍,你就不会成韭菜。

再说百姓评车,营销的天职其实不是搞“造神运动”,更不是刷屏骗点临时数据。而是把车企和用户连结上,形成真实信任。产品好不好,体验到底如何,服务是不是稳妥,这比什么大动作都重要。行业氛围乱,对谁都没好处。真正让车市健康发展的,是满大街在用“真心货”的用户,以及他们的声音被认真倾听。

短期来看,夸张的宣传确实能把话题打造出来。可潮水退后,车主和市场都会用脚投票。对一个产业来说,打根基的是质量和诚意,不是表演和谎言。谁能摆脱浮躁,专心种田踏实做产品,谁就能走得远。靠嘴炮和水军堆起来的泡沫,遇到一次风浪全都会破灭。

对于车企来说,是时候“敬畏”下市场,真把消费者当回事儿了。把安全、品质和诚信守好了,花式营销那点“创造力”用在打磨车辆,何愁没流量?对这行来说,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辆车的买主,别只想着短线爆赚;跑得再远,被大家唾弃了,那才是最危险的事。

汽车圈营销越来越花,数据吹得响,监管终于发声管起来-有驾
汽车圈营销越来越花,数据吹得响,监管终于发声管起来-有驾
汽车圈营销越来越花,数据吹得响,监管终于发声管起来-有驾
汽车圈营销越来越花,数据吹得响,监管终于发声管起来-有驾

总之,现在大环境在变,监管、行业、平台、用户,大家都该反思。买车要精明,卖车要规矩。“安全带”不是约束,是保护每个人的底线。说到底,咱不就图个安稳、踏实、长久吗?谁都不是演员,自己活得明白点,把对方也当人看,这才是正道。不吹不黑,这行才能一起走下去,这车才值得我们放心坐、踏实开!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