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坏账竟成勋章!韩路自曝内幕:车评圈的钱太好赚

一亿现金背后的汽车媒体暴利时代上海街头曾发生过这样一幕:几辆顶级跑车连续数日在寒风中敞篷行驶,驾驶者衣着精致,引发路人侧目。

4000万坏账竟成勋章!韩路自曝内幕:车评圈的钱太好赚-有驾

当时网络盛传这是本地富豪向韩国游客“展示实力”,甚至被解读为中韩文化碰撞的符号。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真正的财富狂欢隐藏在另一个行业——汽车自媒体。

当车评人韩路轻描淡写地在社交平台晒出公司4000万坏账时,评论区瞬间沸腾了。

“4000万坏账算什么? 我司继续买新车、招新人,继续奏乐继续舞! ”这番言论背后藏着惊人逻辑:能承受如此巨额坏账,实际营收必然数倍于此。

据行业内部报价单显示,陈震单条视频刊例价53万,韩路则高达91万,小刚学长1分钟短视频报价40万,而“保镖的车库”单条视频价格75万。

拍摄一个方向盘的功夫,普通人可能需要工作十年才能赚到同等收入。

更令人咋舌的是行业的成本结构。 与传统实体产业截然不同,汽车媒体几乎无需重资产投入。

人力成本几乎是唯一支出,连评测车辆的油费、跨省差旅甚至团队餐食,都由车企全额报销。 某资深从业者透露:“房租是我最大开销,至今不敢租大办公室,看到同行搬进豪华写字楼时都感到震惊。

”这种“零成本运营”模式导致行业利润率远超想象——广告费到账即利润。

坏账本身成为行业潜规则的缩影。 当韩路自曝4000万坏账后,陈震立即发声讽刺:“坏账多说明欠钱方根本不在乎你,大概率是合作时你主动倒贴,还表示账期长点无所谓。 ”这句话撕开了行业遮羞布:部分车评人为维系与车企关系,不仅接受超长账期,更在内容上妥协。

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车企直接要求博主站队,站队就给费用,根本不看内容质量。 ”这种商业模式催生了独特的行业生态。

在汽车行业黄金发展期,车企疯狂投入营销预算,给媒体的费用堪称天价。

但与车企将资金投入再生产不同,自媒体大V们真正把钱装进了自己口袋。

某离职汽车编辑坦言:“主机厂十分钟的专访视频能支付50万,这种报酬在IT或快消领域无法想象。 ”

当韩路展示4000万坏账时,评论区有网友尖锐质疑:“现在公司有大笔坏账也值得炫耀了? ”这个问题指向更深层矛盾:在流量与资本裹挟下,汽车媒体究竟在比拼专业价值,还是在竞争谁更能承受车企的任性?

那些停在车库里的评测超跑,或许正是这个暴利时代最赤裸的注脚。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