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

最近这段时间,要是您关注点汽车新闻,可能会觉得有点眼花缭乱,感觉整个行业都在“大换血”。

这可不是错觉,就在2025年9月份的短短三个星期里,汽车圈里有名有姓的高管,就有将近五十个换了岗位,其中有十个还是各个品牌的总负责人,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一把手”。

这阵势,可不小,从咱们国内的顶梁柱,像长安、广汽、比亚迪、吉利这些,再到造车新势力里的理想、蔚来、小米,甚至连国外的奔驰、奥迪,都加入了这场人事变动的大潮里。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普通人可能会纳闷,这好端端的,怎么一下子这么多大领导都换人了?

是公司内部出了问题,还是大家都在为接下来的市场大战做准备?

这背后其实门道挺多,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

咱们先从动静最大的几家国有汽车集团说起,尤其是长安汽车,那动作可以说是相当密集。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长安前前后后调整了九位高管的职位。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人从这个办公室搬到那个办公室,这是一次从上到下的系统性布局。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把整个领导班子都重新梳理了一遍,谁负责全局,谁负责具体业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就好比一支军队要打大仗了,必须先把指挥系统给理顺了。

举个例子,他们让王辉去当阿维塔科技的新董事长。

为什么是他呢?

因为这位王总在开拓海外市场上经验非常丰富,而阿维塔这个品牌的目标,就是将来一半的车要卖到国外去。

你看,这就叫人尽其才,把最会打硬仗的将军,派到最需要冲锋陷阵的前线。

再比如,把另一位高管杨大勇调回去,专门负责启源和引力这两个品牌的业务。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这两个品牌是长安汽车销量的主要来源,是基本盘,必须得找一个稳重、经验足的“老将”来坐镇,确保全年三百多万辆的销售目标能顺利完成。

所以说,长安这一系列的调整,看着人多,但一点都不乱,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是要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关键的位置上。

再来看看广汽集团,他们这边的情况也很有看点,可以说是“一边整顿,一边招新”。

先是集团的一位副总经理,任期还没到就提前辞职了,这本身就让人觉得不寻常。

紧接着,圈子里就有传闻,说一位已经退休的前广汽高管,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被调查了,据说场面还挺大。

这种内部整顿,说白了就是在“清理门户”,把队伍里的隐患给排除了,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打好接下来的硬仗。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而在整顿的同时,广汽又面向全世界发布了招聘公告,要招八个核心高管,包括总经理、副总这些重要职位。

这一手“出”,一手“进”,意思很明确:广汽要通过清除内部问题和引进外部新鲜血液,打造一个更干净、更有效率的团队,来应对新能源汽车时代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和这些国有大集团的“大刀阔斧”相比,像比亚迪、吉利这些民营车企的动作,就显得更具针对性,好比是“精准点穴”。

比亚迪现在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但它自己也清楚,在智能化,尤其是车机系统和自动驾驶这方面,跟一些新势力品牌比还有差距。

怎么办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于是,比亚迪就从外面挖来了一位技术专家王军,专门来负责智能座舱的研发。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这位专家在相关领域是顶尖高手,比亚迪就是看中了他的经验,希望他能尽快帮助公司补上这块短板。

这说明比亚迪很清醒,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并且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吉利的操作就更有意思了,他们把旗下高端品牌极氪的一位副总裁,调到了沃尔沃汽车那边去当首席运营官。

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以前都是合资品牌给咱们自主品牌输送技术和人才,现在反过来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像沃尔沃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搞电动车有点力不从心,成本降不下来,市场反应也慢。

而那位从极氪调过去的高管,是亲身经历过国内市场残酷竞争的,他懂技术,也懂怎么控制成本,更懂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把他派过去,就是希望他能把极氪成功的经验,带给沃尔沃,帮助这个国际大牌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到感觉。

这一招,也充分说明了咱们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和自信心,已经到了可以“反向输出”经验的阶段了。

说完传统车企,我们再看看新势力这边。

小米汽车的动静一直都很大,雷军为了造车可以说是满世界“挖人”。

最近,他们又请来了一位曾经在兰博基尼和保时捷工作过的顶级设计师。

你再看看小米汽车今年招揽的其他人才,有来自法拉利F1车队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有来自宝马的设计主管和工程师,全都是国际一流水平。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雷军这么做,目的非常明确,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造一辆普普通通的车,他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国际化的高端品牌。

把这些世界级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让车子更好看、性能更好,更是为了把那些豪华品牌的造车理念和严谨的流程,融入到小米汽车的基因里。

理想汽车呢,则在内部进行了一次大的组织结构调整。

他们把原来的自动驾驶部门,从三个大团队拆分成了十一个更小、更具体的部门。

这就像一个公司从小作坊发展成了大工厂,原来的管理方式肯定就不适用了。

拆分之后,每个小团队的目标更明确,沟通更直接,研发效率自然也就更高了。

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他们正在从过去的野蛮生长,转向更加精细化的科学管理。

车圈高管大洗牌,48位变动,10个品牌换帅-有驾

其实,不光是咱们国内的车企在忙着调整,放眼全球,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就连给汽车厂提供零部件的德国巨头采埃孚,最近也发生了剧烈的人事变动,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干了不到三年就换人了。

这背后是因为公司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要裁员,要削减成本,结果引起了员工的强烈反对。

在这样的压力下,换一个领导层,就是希望能够用更强硬的手段来推进改革。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场由电动化和智能化引发的汽车行业变革,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从整车厂到零部件供应商,整个产业链都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说到底,这一个月里发生的这么多高管变动,看似是不同公司、不同人的故事,但背后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大趋势: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旧的规则正在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每一家车企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必须通过调整自己的领导团队,也就是“换帅”,来适应新的战争节奏。

因为大家都明白,在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中,一步走错,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