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聊血统,现在拼刺刀:林肯用16万的价格,掀了谁的桌子?

最近车圈有点意思了,突出一个不讲武德,直接掀桌子。

林肯Z,一个以前端着架子,跟你聊什么百年沉淀、美式豪华的家伙,突然不装了,摊牌了,一脚油门踩到了16.98万起。

我靠,这简直是不给人留活路!

这个价格一出来,B级车市场直接就是一个太阳趔趄。什么凯美瑞雅阁帕萨特,前一天还在研究怎么给用户多送两个抱枕,第二天发现家门口直接开来了一艘航空母舰。沃尔沃S60车主更是心态爆炸,本来以为自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现在隔壁车位用买S60的钱,停了一台尺寸大一圈、屏幕亮瞎眼、气场上能直接去拍《教父4》的林肯Z。就问你气不气?

这就是现在车圈的现状,已经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修仙渡劫。要么一波骚操作直接飞升,要么就被人一巴掌拍成肉泥,成仙还是成盒,二选一。

林肯这波操作,属于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它把豪华品牌的底裤——价格,直接扯下来当众展示。这就像武林大会,大家都在比谁的剑法更精妙,结果林肯直接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冒蓝火的加特林,对着全场扫射。它说:“大人,时代变了。”

讲真,林肯Z这车的产品力,本来就挺“玄学”的。它最核心的卖点不是什么底盘调校,也不是什么零百加速,而是一个词:气场。

以前聊血统,现在拼刺刀:林肯用16万的价格,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以前聊血统,现在拼刺刀:林肯用16万的价格,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这个接近5米的铁皮罐头,配上那个溜背造型和贯穿式大灯,开到任何一个停车场,都有一种“我是来砸场子的”感觉。这就是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它在用物理尺寸告诉你,虽然我卖得不贵,但我的排面绝对管够。同学聚会的时候,你把车钥匙往桌上一拍,别人一看是个林肯标,第一反应绝不是“这车十六万”,而是“这哥们混得不错”。

以前聊血统,现在拼刺刀:林肯用16万的价格,掀了谁的桌子?-有驾

这就是品牌玄学的力量,它是一种社交货币。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个面子工程。但你得承认,对很多人来说,面子就是最大的里子。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越来越理解这种需求。很多时候你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能让你在某些特定场合里,不需要开口说话的道具。比如那个被原文章反复提及的丈母娘场景,堪称典中典。为什么丈母娘满意了?因为后排空间大到可以让她伸直腿,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不是车,而是你对她女儿未来生活的一种承诺。这逻辑很荒诞,但它就是现实。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林肯比作压缩毛巾有点损,但你仔细想想,这个比喻又贱又精准,简直是天才。16.98万,你买的不是一台车,是一个“豪华感”的压缩包,到手之后遇水膨胀,直接给你一个5米长的排面,一个超大尺寸的智能座舱,还有一个318匹的电混心脏。

至于那个所谓的“巨幕智舱”,本质是什么?不就是把车里变成了年轻人的第一个移动网吧么。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导航有多准,而在于等人或者堵车的时候,能让你舒舒服服地看一部电影,或者放一个MV,让整个车厢变成蹦迪现场。实用吗?不一定。但爽吗?是真爽。

讲真,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的车都喜欢搞隐藏式门把手,冬天冻住了还得拿开水浇,开发这玩意儿的产品经理是不是没在东北待过。

现在的问题是,当林肯把价格打到这个份上,它其实是在进行一场豪赌。它在赌,市场上有足够多的人,他们的核心需求就是“用最少的钱,装最大的X”。它把之前所有B级车用户心里那点小九九,那个“加点钱上豪华”的念头,直接变成了“同价位为啥不冲豪华?”。

这一招,叫釜底抽薪。它不再跟你聊技术参数,什么扭力梁还是多连杆,不重要了。它直接把选择题变成了:一边是平平无奇的买菜车,另一边是一台能让你在婚礼车队里抬头挺胸的“西装暴徒”。

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战争。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林肯Z这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所以这车到底值不值得买?你问我我问谁去。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说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信仰。同样,会被林肯Z这个价格和气场打动的人,你跟他说品牌保值率和后期维保,他只会觉得你这个人很无趣。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它确实成功地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它了,从这个角度看,它已经赢了,赢麻了。它用自爆式的价格,给自己换来了一张通往决赛圈的门票。至于最后是成仙还是成盒,那就看命了。毕竟在修仙世界里,能活到最后的不一定是天赋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整活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