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001焕新版的价格公布了,25.98万元起,配合超级置换权益,这个价格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放眼同价位,不少新能源车型跳出来,花样也多了,竞争挺激烈。我之前和一个做二线品牌销售的朋友聊过,他说:现在买车,客户选择真是太多了,滋味不好咽。他说得一点不夸张。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写极氪001时,给它的操控打了高分。这车的底盘设计和整车架构,是当时那些对标车型中少见的用心。研发团队在悬挂调教上花了不少功夫,用个生活里的比喻吧,就像做一道菜,别单纯靠贵材料,调味技巧和火候同等重要。极氪这碗小菜在这方面表现不俗,开起来有种抓地感还挺厚重,适合喜欢运动感的用户。
说实话,25.98万虽然听着诱人,但这是后置条件的限时价,不确定持续多久。供应链方面,极氪的电池供应一直是谈资。这部分我没细想过,但个人猜测,跟宁德时代和其他厂商的合作紧密到某种程度,他们能保证短期的供货稳定,但对中长期价格影响可能没那么简单。毕竟电池价格波动,芯片供给也很糟心。你们觉得电池价格涨或者芯片断供,会不会改变极氪的定价策略?
对比同价位车型,换到比如说蔚来ES6、理想L9甚至特斯拉Model Y,极氪001的体验差异还是挺明显。举个例子,蔚来侧重智能化和车联网,理想更偏向于SUV的实用与空间感,特斯拉天生带有标杆气质。极氪则进一步凸显驾驶乐趣和一些个性设计,这三者差别,实际用起来,妥妥不一样。消费者怎么看,估摸着也得看个人爱好了。
先说下我这人,挺喜欢踩油门的感觉,极氪001某种程度上还算满意。前几天在4S店里无聊,跟销售闲扯时,他提到一个小细节,极氪这代车的电机热管理比之前明显改进,冬天续航续得稳定多了。销售摸着良心说:大家买电动车,冬天续航掉得慌,极氪这板算是稳一点了。虽说销售话半真半假,但这部分还是符合我看到的数据。冬季续行里程能保持在标称的85%左右,算我自己体感估计值。
但话说回来,极氪001的强操控是不是所有人都买单?实际上不少车主反馈,省油和续航更重要,极致的操控对日常代步用车意义没那么大。这让我想起某次访谈,维修师傅跟我说,这些极氪车主,毕竟年轻多,舍得开,但也有人启动大脚油门了,三年下来刹车片耗得凶得很。维修成本,算下来加油车的一些对手的保养费用相当,别忘了电动车的电池衰减也得算一笔。
说多了又跑题,感觉自己写车评越来越漫不经心了……这倒是反映了当下消费者的心态,买车时信息太多了,反倒不知该怎么选了。
先换个视角,渠道上,极氪采取直营模式,offline体验店铺比传统4S店硬核。这么做有利有弊。销售那边不折不扣是直面客户,问题反馈快,但价格和促销策略相对透明,没多少议价空间。相比之下传统品牌4S店疯砍价,砍到车企头疼。这小部分好处,应该是吸引到了那些不喜欢折腾、想直接干脆买车的人,算是一种省心服务。
不确定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次焕新版电池包用的是更密集的电芯布局,提升了能量密度。但对续航到底能提升几公里,官方没放很多数字。体感上,续航提升个5%-7%我觉得靠谱。至于能不能挑战同价位里长续航标杆,我觉得有点悬。你们有没有听过用户群里吹这个续航进步的?真心想知道他们实际感受。
对了,这车内饰设计也挺有看点,尤其碰到懂行的老司机,会觉得里面不少细节有用,不是光摆着花架子。比如屏幕响应速度比上一代快,触控反馈更灵敏。朋友试驾回来说,开起来还挺流畅,没那种卡顿的感觉,车机系统用起来不累。这种真实感受,电视广告里永远传达不了。
多花一句,我之前对极氪001的定位觉得有点大,毕竟极致运动不完全贴切,更多人买它是认准新能源大空间SUV。现在回头看,运动基因更像是产品的加分项,而非主打卖点。真给人买车时贴标签,得考虑多方因素,光靠操控就盯死这个属性,不太现实。
说起小细节,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充电站遇见一位极氪001车主,他无奈地说:充电速度倒是快,就是找桩难得要死,特别是节假日。顺便聊了聊,深圳某些热门充电桩峰值利用率飙上80%,这数据估算带点主观色彩,但足以说明压力山大。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这个价格和定位,极氪001还值不值得掏钱,我其实也没底。因为买车之前,有多少思考算透彻了呢?大家买个车,是冲颜值还是性能,还是实用?真不能一概而论。
我倒是好奇,那些对极氪001感兴趣的朋友们,你们最在意的是续航、操控,还是车内科技配置?或者折扣力度更吸引人?要是你们都给我说说,互相听听,也挺好。
最后说个我上周小算了一下,25.98万买极氪001,算个百公里综合成本(电费+保养+折旧),大概能低于同价位燃油车20-25%。这东西估算样本太少,不太精准,但能给大伙儿做个参考。你们心里估摸着贵在哪儿?
这价格背后,除了车本身,还有很多隐藏的故事。比如说极氪能不能撑过下一波续航大战?这阵风吹散后,谁能继续在细分市场立稳脚跟?
嘿,到这步,留个白给自己,也留给大家:是不是极氪001焕新版的这次上市,是它真正翻身的开始?抑或,这只是新能源市场里短暂的热闹?大家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