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XC70定价难题:吉利技术加持下的欧洲豪华新尴尬
上周末在修理厂蹭空调,碰巧遇到老冯师傅,他正一边摆弄着一台刚进店的S90,一边和我唠叨,说现在这帮北欧车越来越“中国味儿”了。其实这话不假,尤其最近看了沃尔沃第二季度财报——利润直接砍半,销量也有点拉胯。以前身边那些追求安全感、喜欢“极简风”的朋友,现在都琢磨着新能源和混动去了。再看看大中华区,上半年才卖出7.2万台,比去年还少六千多辆,这趋势确实让人有点替它捏把汗。
前阵子朋友圈里突然刷起了一波“全新XC70要来了”,不少人以为是纯进口,其实根子还是在咱们自家地界上长出来的。这回的新平台叫SMA,说白了就是模块化、可拓展那一套,听起来挺洋气,但吉利自己用CMA架构造车早就玩得溜溜转了。CMA做中级车,SMA再往上一点,不过本质差别真没那么大。
聊到配置,我跟邻居小马(他是领克08准车主)掰扯过好几次。他特意查过参数:XC70挂的是1.5T插混系统,还配DHT变速箱。这发动机编号BHE15-BFZ,不仅领克08能见着,在售后群里也有人说装在部分吉利高端车型上。“前悬挂还是麦弗逊啊?40多万还搞这个?”小马吐槽得直白。我去4S店试坐的时候,也发现底盘结构和领克08基本一个路数,就是外壳更方正些,用料摸起来细腻一点。但你说这种底子拿来冲高端,有多少人买账?
还有个冷门事儿。有个杭州的维修技师发朋友圈,说新平台虽然宣传“三电机三档变速”,但实际后桥P4电机两驱版根本没有,全系四驱还没铺开。他手头那台样车偶尔会跳故障码,“感觉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不过动力平顺性倒是不错,只要不是暴力驾驶,很难察觉换挡顿挫。
续航方面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两驱版21度电池100公里纯电续航,还有39度的大包能跑180公里。我问销售怎么选,他支支吾吾:“其实100公里足够日常通勤。”问题就在于同价位中国品牌SUV早就卷到了160km以上,小区楼下充电桩抢不到位置时,这种差距立刻显现出来。有意思的是,有老司机提议用低温天模拟——冬天续航缩水明显,到时候又是一轮吐槽大会。
价格最扎心。一场发布会下来,全场最安静的时候就是报价格段:40-50万,比XC60贵出十几二十万。这钱放以前能买两辆入门级合资SUV,现在却只能选个插混豪华标。“到底值不值?”微信群讨论激烈,有哥们甚至直接搬出了二手行情:“你等一年,看折旧率吓不吓人。”
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新款方向盘皮质比老款厚实不少,但氛围灯颜色只有三种可选,不如国产自主品牌丰富;音响依然坚持哈曼卡顿,但据说部分批次低配只给普通扬声器,还得加钱升级;还有那个HUD抬头显示功能,好几个销售都提醒我,要提前预订,否则容易缺货断档期。今年3月深圳一家经销商搞活动送原厂行李架,却因为库存不足闹出乌龙,被客户投诉了一波。
其实现在谁都知道,中国新能源技术已经反哺欧洲市场。不止一次听业内老师傅讲:“别瞧不起自主品牌,人家已经悄悄教会洋师傅怎么造‘聪明’汽车。”像领克08去年销量破6万,高配均价20多万,那股劲头是真的猛。而且出口欧洲也慢慢被认可,所以从某种意义沃尔沃借力吉利,是双赢局面。但最终市场认账不认账,就看消费者是不是愿意花四五十万能接受这么一套组合拳了。
对比一下30万元上下的新晋热门车型,比如SPA EVO平台上的亲兄弟,一水儿2.0T动力+超5米尺寸,再加各种舒适配置……这些东西对很多家庭用户来说吸引力太强。身边表哥今年刚换完SUV,看见XC70申报图第一句话就是,“真敢卖啊!”
至于未来定价是不是虚晃一枪?很难说,大概率上市后还得调整,否则竞争压力太大。从维修角度讲,新平台零部件兼容性提升倒是不少,以后修理成本可能不会太离谱,不过首批用户吃螃蟹,总归风险更高些。有经验的老客户建议先观望半年,看市场反馈再决定入手与否。
最后顺嘴八卦一句,上个月上海浦东那家旗舰店传来消息,说首批展示样车内部座椅缝线略微粗糙,被领导要求返工整改,可见厂家对品质控制还是比较较真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年头光靠情怀或者北欧设计撑场面远远不够,如果核心体验没法拉开差距,那消费者的钱包未必愿意轻易打开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