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用户对补能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快充之外,超充也在进入大众视野。重庆计划年底前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超充桩4000个以上;深圳则宣布下半年全面启动“超充之城2.0”建设,目标是让超充桩数量和加油站一样多。

当新能源汽车在马路上的身影越来越密集,一个矛盾却愈发凸显。

超充技术本身极为先进,理论上能在15-30分钟内为车辆补充80%电量,极大缓解续航焦虑。但现实是,构建【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充电网络,实现充电和加油一样快捷的愿景,现实生活中依旧难以实现。甚至出现了“建而不用”、“用而不便”的尴尬局面。

重庆某园区的超充示范站,虽灵活配置了16把快充枪和4把液冷超充枪,但充电站利用率远不及预期,有时甚至半天只有两三辆车来充电。场站运营经理翻着后台数据苦笑,“单桩一天充电量不足50度,连设备折旧费都不够。”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图/重庆某园区超充示范站

这并非孤例。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为7.8%,大量充电桩处于闲置状态。

更离谱的是,部分超充站,为满足补贴要求,雇“充电黄牛”刷单——开着空货车接上充电枪,制造虚假繁忙数据。

那么问题来了:超充桩那么好,为什么实际使用率却如此之低?

01

超充桩难以言说的痛

1. 基建瓶颈:电力容量之殇

超充桩的建设非常考验电力容量。一个500kW的超充桩,其单桩功率约等于100个普通家庭的用电负荷。一个超充站通常部署4-10个这样的超充桩,对区域电网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许多城市区域的配电网络根本没有预留如此大的富余容量。要建设超充站,往往需要从变电站重新引线,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这还不包括漫长的审批流程。即使电力容量满足,夏季用电高峰期的限电政策也会让超充站运营雪上加霜。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2. 成本难题:运营商不赚钱,用户嫌贵

超充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一个超充桩的设备成本约为15-25万元,20个桩的场站光设备成本就在400万元左右,这还不算场地、电力系统。高昂的建设成本让回报周期大幅拉长,想着靠运营收回成本,可现实却是超充站利用率远低于预期。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超充技术更新迭代很快,今天刚投入使用的设备,可能过不了多久就落后了。供应商为了跟上技术潮流,还得不断投入研发,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可市场需求疲软,让这些投入难以收回,运营商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剧。

更糟糕的是,低利用率往往导致维护投入不足。很多消费者真正需要充电时才发现,超充枪是坏的,根本充不上电。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图/超充枪损坏

3. 技术限制:不是所有车都能超充

超充需要车辆电池管理系统(BMS)支持大功率充电。许多老旧车型或低配车型实际上无法达到宣传中的充电速度。即使支持超充的车辆,频繁使用超充也会加速电池衰减,厂家通常建议超充仅作为长途旅行时的应急选择。

这种技术上的不对称导致超充桩的实际适用车辆范围缩小,进一步降低了利用率。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支持800V高压快充的车型占比不足15%,但超充桩建设比例已超30%。

因此绝大多数普通电动车在超充桩上只能 "半速运行",无法发挥超充桩的技术优势。就像给普通汽车加 98 号汽油,不仅成本更高,实际效果却与普通汽油无异。这种 "高射炮打蚊子" 的尴尬局面,导致超充桩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形成资源浪费。

4. 场景错配,建好用不上

中国充电联盟的研究显示,约 70% 的充电需求集中在居住区和工作场所,25% 通过公共快充站补充,仅有5%左右需要超充服务。但现实是超充桩主要布局在高速服务区和商圈,与用户日常充电场景严重脱节。车主更习惯 "无感充电"—— 在家或上班时完成补能,而非专门绕道去超充站排队。这也就是近年来为什么上门充电这项服务会得到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图/某超充站

超充站的盲目扩张,却没考虑到人们的出行习惯、消费观念以及实际需求。其以为人流量大的地方就需要超充桩,却没搞清楚这些人是怎么来的;以为居民区新能源车多就该建超充站,却忽略了人们对充电成本的敏感。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图/某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情况

02

破局之道:绿小马上门充电的创新模式

面对超充桩建设带来的种种困境,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以用户真实需求为核心的补能体系,让基础设施切实服务于实际需求。

其中,“绿小马上门充电”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充电服务直接送到用户身边,而不是让用户寻找充电桩。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思维转变:从“车找桩”到“桩找车”

绿小马的核心创新是颠覆了传统充电模式。通过移动充电车和智能调度系统,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上预约充电服务,指定时间和地点,送电小哥就会上门提供充电服务。

这种模式巧妙规避了超充桩的基建瓶颈:移动充电桩可以在夜间电价低谷时充电,白天为用户提供服务,既平衡了电网负荷,又避免了昂贵的电力增容成本。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经济账:综合成本更低

上门充电的费用与公共充电桩基本相差无二,用户还节省了往返充电站和充电等待的时间成本。对于时间价值高的用户群体,这种模式实际上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

从社会总成本看,上门充电模式的资产利用率更高。一辆移动充电车可以服务多个区域的用户,避免了固定充电桩因位置限制导致的利用率不足问题。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场景适配:解决真实痛点

上门充电特别适合几种典型场景:老旧小区没有充电桩的车主、不想出门给车充电想放松休息的车主、炎热/雨雪天气不方便出门的时候、商务办公区的日间补电、紧急救援情况下的应急补电。这些场景恰恰是固定充电网络难以高效覆盖的。

“去年买了比亚迪汉后,因为小区老旧无法安装充电桩,隔三差五就要到处找桩,经常遇到坏桩、占桩,真是头大!”厦门某90年代小区的陈先生道出了老旧小区车主的普遍困境。

而使用过绿小马后,他再也不用深夜四处找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充电,不用偷偷飞线也不跑远路,安全隐患也消除了。”

当超充桩陷入被冷落困境,绿小马上门充电或成破局之道!-有驾

数据显示,在使用过上门充电服务的用户中,超过80%表示愿意将其作为主要充电方式之一,尤其是对家庭充电条件不足的城市用户而言,这种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超充桩的技术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超充桩和上门充电并非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解决方案。未来理想的充电网络可能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但任何技术只有融入合适的商业模式,解决真实用户痛点,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充电服务的竞争本质上是用户体验的竞争,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参数比拼。

绿小马上门充电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道理:最好的充电体验,可能就是让用户根本不需要思考“充电”这件事。当充电服务变得像点外卖一样方便简单,电动车的普及才真正没有了障碍。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尚不均匀。无论是超充桩的持续优化,还是上门充电的模式创新,最终都将汇聚成电动出行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推动着我们走向更绿色、更便捷的出行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