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纯电动汽车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大街小巷里,挂着绿色牌照的汽车越来越多。
它们启动时悄无声息,加速起来迅猛有力,再加上各种智能化的功能和相对低廉的用电成本,让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就是未来汽车该有的样子吗?
一时间,似乎不谈论电动汽车,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然而,就在大家普遍认为纯电动汽车将要彻底取代燃油车的时候,行业内部和一些资深车主中间,却悄悄地响起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有人开始提出疑问:纯电动汽车真的是汽车发展的终极形态吗?
它会不会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产品?
甚至有观点认为,真正能够担当大任的“下一个主角”,其实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
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的唱衰,而是基于对技术现实、市场需求以及能源结构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必须承认,纯电动汽车在过去这些年里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从购车补贴到免除购置税,再到在一线城市更容易获得牌照,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吸引了第一批用户。
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在飞速进步,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让续航里程从最初让人焦虑的两三百公里,提升到了现在普遍的五六百公里,甚至更高。
遍布城市的充电网络也让充电变得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坐进车里,巨大的中控屏幕、流畅的车机系统和不断升级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提供了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科技感和新鲜感。
从经济角度看,用电的成本确实比用油便宜太多,对于每天通勤距离固定的上班族来说,一年下来能省下一笔可观的开销。
但是,随着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一些曾经被光环掩盖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恰恰是它可能被“后来者”超越的关键所在。
首当其冲的就是续航和补能的焦虑感,这个问题在特定场景下会被无限放大。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朋友来说,冬天的体验尤其深刻。
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活性会大幅下降,这就像人冷了会手脚僵硬一样。
一辆夏天标称能跑六百公里的车,到了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冬天,实际续航能打个对折,跑到三百公里就算表现不错了。
这种续航的巨大不确定性,让很多车主在冬天不敢出远门。
另一个让人头疼的场景是跑高速。
高速行驶时,为了克服更大的风阻,电机需要持续高功率输出,电耗会比在市区里高出一大截,续航里程同样会大打折扣。
如果在节假日高峰期上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更是让无数电车车主感到绝望。
燃油车花五分钟就能加满油继续上路,而电动车即便使用快充,也需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这种补能效率上的巨大差距,在长途出行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作为电动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其自身也存在着成本和资源的制约。
制造电池需要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而我国在这些资源上对外依存度比较高。
这意味着国际市场上一旦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
前两年碳酸锂价格一度飞涨,导致车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这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更长远来看,当数以亿计的电动汽车电池到达使用寿命后,如何高效、环保地回收处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回收体系跟不上,大量的废旧电池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还有一个常被大家讨论的问题是,电动汽车所用的电,到底“绿不绿”?
我们说电动汽车是“零排放”,指的是在行驶过程中不产生尾气。
但如果为它充电的电力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那么污染只是从城市转移到了发电厂。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从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看,一辆纯电动汽车从生产制造到最终报废,其总体的碳排放量,未必就比一些高效的混合动力车型要低。
此外,当未来电动汽车的渗透率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比如超过一半的家庭都使用电动车,那么在夜间用电高峰期,成千上万的车辆同时充电,对现有电网特别是老旧小区的电网负荷将构成严峻的考验。
正因为纯电动汽车存在这些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的短板,行业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其他的技术路线,寻找更加全面和务实的解决方案。
在许多内行人看来,有几种技术路线正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其中,发展势头最猛的,当属混合动力技术,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
这类车型可以看作是燃油车和纯电车的“结合体”,它既有一台传统的发动机,也有一套电池和电机系统。
它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行驶场景,自动选择最优的工作模式。
在市区里短途通勤,它可以像纯电动车一样,完全用电行驶,实现零油耗、低噪音和低成本。
而当需要长途旅行或者去到充电不方便的地方时,发动机就会介入工作,像一辆普通的燃油车一样,随时可以去加油站加油,彻底消除了续航焦虑。
这种“可油可电”的特性,完美地契合了中国大多数家庭“一车多用”的实际需求。
以比亚迪的DM-i技术为代表的插混车型,凭借其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和亲民的价格,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销量的高速增长,也证明了消费者对这种务实方案的高度认可。
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
这被很多人看作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环保方案。
它的原理是通过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来发电,驱动车辆行驶,整个过程唯一的排放物就是纯净的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污染。
氢燃料电池车的优势非常突出,比如加氢速度快,三五分钟就能加满,续航里程也能轻松达到七八百公里,使用体验和燃油车几乎没有差别。
而且氢的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电池,特别适合用在对载重和续航有更高要求的重型卡车、长途客车等商用车辆上。
当然,目前这项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是氢气的制取、储存和运输成本还比较高,以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普及。
不过,随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和技术投入的不断加大,氢燃料电池车有望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并逐步向乘用车市场渗透。
最后,对于纯电动汽车自身而言,也并非没有进化的可能。
它要想彻底解决现有的短板,关键的突破口就在于电池技术的革新,而固态电池正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救世主”。
与现在普遍使用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用固态的电解质替代了液态的电解液,这带来了几个革命性的好处。
首先是安全性大大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因电解液泄漏而引发燃烧的风险。
其次,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以做得更高,这意味着在同样大小和重量下,电池可以储存更多的电量,让车辆的续航里程实现翻倍,轻松突破一千公里。
此外,固态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也更加稳定,能够有效解决冬天续航打折的问题。
目前,全球各大电池厂商和车企都在全力研发固态电池,虽然距离大规模量产和成本降低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普遍预计在2030年前后,这项技术将开始商业化应用。
届时,纯电动汽车将迎来脱胎换骨的改变。
综合来看,未来汽车市场的能源形式很可能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共存的格局。
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现实焦虑的混合动力车型,特别是插电式混动,将继续扮演市场主流的角色。
而纯电动汽车则会在固态电池等技术取得突破后,在城市通勤等领域巩固其优势。
氢燃料电池车则可能在商用车领域找到自己的广阔天地。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不必过分纠结于哪种技术路线会最终胜出,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车需求和生活场景来做出理性的选择。
如果你主要是在城市里代步,家里有方便的充电条件,那么纯电动车带来的静谧和低成本体验依然非常有吸引力。
如果你只有一辆车,既要满足日常通勤,又要兼顾偶尔的长途自驾和回老家的需求,那么一辆没有里程焦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许是当下最省心、最稳妥的选择。
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没有哪一种方案会是永远的王者,最终能够赢得市场的,一定是那个最能解决用户痛点、最贴合大众需求的技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