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界,风起云涌,每日都有新动向,新故事。
可今天,咱们用车社要聊的,并非那些光鲜亮丽的新车发布,或是眼花缭乱的降价促销,而是咱们寻常百姓最常遭遇,也最容易“踩坑”的——那些被“套路”过的车!
你我皆知,购车之际,谁不想精打细算,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价值?
然而,厂家们往往洞悉了我们这份朴素的愿望,便施展出种种伎俩。
今日,我将与诸位一道,层层剥开这些“套路”的真相。
第一式:“够用就好”的迷魂汤,警惕低配的“温水煮蛙”!
还记得当初踏入4S店,销售顾问口中反复出现的那些话吗?
我敢断定,多半离不开“您看这配置,日常家用绰绰有余!”
抑或是“这车嘛,性价比极高,不必纠结那些花哨的玩意儿!”
。
这话听来,何其实在,何其贴心!
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谁不期盼能省则省,买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可问题在于,这“够用”的标准,究竟是谁划定的?
是厂家,还是我们心中那条“底线”?
许多车企,正是抓住了我们这种“够用就好”的心态,然后递上一盘“丐版”套餐。
这配置嘛,确实能跑,也能满足最基本的出行需求,但细细思量,那个连倒车影像都付之阙如的小屏幕,那个需要手动调节的座椅,那个连定速巡航都未曾配备的驾驶体验…
…
每一次启程,是否总觉少了些什么?
我有一位故友,几年前便购入了一辆被誉为“性价比之王”的国产紧凑型轿车,落地价未逾十万。
彼时,销售人员极力吹嘘,称其动力总成无可挑剔,日常驾驶已然足够。
然而,半年光景,他便发现,此车高速超车时,动力略显迟滞;稍遇坡道,油耗便如脱缰野马般飙升。
更遑论那简陋的中控台,每次导航都需掏出手机,何其不便!
他曾向我倾诉:“用车社啊,这钱花得,感觉像是买了个能动的铁盒子,驾驶的乐趣荡然无存,反倒是因为这些缺失的功能,日日烦扰。”
这便是“丐版”绑架的典型。
厂商算准了你贪图便宜,先将你“诱”入门庭,随后,你便只能默默承受那些“勉强够用”的妥协。
这好比赴宴,你只说“随便上一道菜”,结果端上来一盘清汤寡水的水煮青菜,虽能果腹,心中却难免嘀咕:“下回,定要点一道硬菜!”
许多时候,那些为了节省成本而牺牲的配置,恰恰是你日常驾驶中最渴望、最能增添生活幸福感的部分。
例如,一副好用的倒车雷达与影像,在狭窄的停车位中,能省多少心神?
一条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在漫长的旅途中,又能为你减去多少疲惫?
这些,厂商了然于胸,却选择不予配备。
那些“看似划算”的低配,背后隐藏着多少“隐形开销”?
愈发令人扼腕的是,许多时候,这些“丐版”车型,并非真的为你省下了多少银两。
它们往往会让你在后续的“隐形开销”中,将那点差价补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譬如,不少低配车型,原厂便不集成导航功能,你便不得不自行加装,或是依赖手机投屏。
自行加装的导航,其质量良莠不齐,稳定性和流畅度恐难与原厂一体式系统媲美。
若选择手机投屏,屏幕尺寸的局促与操作的繁琐,亦会损害车内的整体美观。
再者,许多低配车型,原厂便未配备真皮座椅,取而代之的是织物材质,夏日炎炎,坐感灼热;冬日凛冽,触感冰寒,且易沾染污垢。
若欲升级?
甚好,寻一家汽配城,或4S店,花费数千元便可为你包裹一新。
这笔开销,究竟是节省,还是支出?
更有甚者,一些厂商为了压缩成本,在不甚显眼的细节之处,亦不惜工本。
例如,车门密封条,低配车型或许仅为单层,时日一久,易致漏风、异响;而高配车型则多为双层,其隔音效果自然更佳。
起初你可能并未留意,待车辆使用日久,方才察觉那些细微的差异,然此时,车已购入,亦只能无奈接受。
此情此景,恰似选购衣物,偶遇一件打折品,觉其价廉而购之,殊不知,洗涤一次,便已变形走样。
那点蝇头小利,终究未能省下,反而徒增烦恼。
许多所谓的“性价比神车”,其宣扬的“低价”,正是以牺牲这些细节为代价。
待你用车两年,便会恍然大悟,当初省下的几千元,或许尚不足以修补因偷工减料而显露的种种弊病。
第二式:“虚标”的动力与油耗,让你在“纸面数据”与现实体验间徘徊!
谈罢配置,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一辆车的灵魂所在——动力与油耗。
如今,车企的宣传手段层出不穷,诸如“百公里加速xx秒”、“综合油耗xx升”等字眼,无一不撩拨人心。
尤其那些标榜“运动基因”的车型,更是将加速性能吹嘘得天花乱坠。
然而,当你真正驾驶上路,是否会发现,其表现似乎…
…
差强人意?
尤其是在满载家人,抑或是在炎炎夏日开启空调的情况下,那个“百公里加速xx秒”的成绩,便如同纸上的数字,虽美轮美奂,却与你的实际体验,似乎并无关联。
我有一位故交,曾购入一辆号称“小钢炮”的车型,宣传语中,其百公里加速可达8秒之内。
他当时激动万分,以为日后便可在这马路上“秒杀”群雄。
孰料,日常驾驶,感受不过比寻常车辆略快几分。
一次,他按捺不住好奇,寻得一处空旷之地,依葫芦画瓢,一番操作之后,竟跑出了10秒开外的成绩。
他当即目瞪口呆:“这与宣传所述,大相径庭!”
这便是“纸面数据”的魔力,它能在你看车之时,让你心潮澎湃,可一旦真正驰骋于路,便会讶异于现实的骨感。
许多厂商在宣传时,会将最理想的测试环境、最专业的驾驶技巧悉数纳入考量,而后呈现给你一个“理论上的最优解”。
但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谁又能日日驾驶车辆,奔赴赛道,苦练弹射起步之术?
油耗亦是同理。
厂商宣称的“综合油耗”,乃是在实验室中,于各种理想工况下测得。
你若真在拥堵路段,抑或蜿蜒山道上行驶,那油耗数字,足以让你怀疑人生。
我曾听闻,有人购入一辆以“低油耗”著称的车型,实际驾驶,其耗油量竟比他旧日的老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当时对我感叹:“用车社,这油耗,简直是‘空气动力学’的胜利,我的车,恐是在空气中省油!”
那些“看似省油”的背后,牺牲了多少驾驶的乐趣?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厂商为了达成那“低油耗”的宣传目标,在发动机与变速箱的调校上,往往采取一种极为“佛系”的策略。
动力输出变得异常线性,甚至是迟缓。
你轻踩油门,发动机仿佛需要“沉思片刻”,而后才悠哉游哉地释放动力。
此种调校,虽能实现节油,但其结果便是,你的驾驶体验变得索然无味。
欲行超车,须得提前谋划,然后深踩油门,祈祷其能顺利完成任务。
若想体验那份推背的快感,恐怕已是奢望。
我曾试驾过一款主打“节能环保”的车型,厂商宣传得绘声绘色,称其油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驾驶起来,确乎省油,但每一次踩下油门,我都感觉像是在与一头慵懒的熊进行拔河比赛,它似乎总是不愿使出全力。
我当时不禁思忖:“此车,虽则节油,却也一并‘节省’了我的驾驶冲动!”
故而,说到底,许多时候,你所见的那些“性价比之车”,其所谓的“低价”或“省油”,往往是以牺牲部分性能、部分驾驶乐趣,乃至部分本应属于你的配置为代价的。
厂商深谙你所看重之物,遂赠你以“面子”,至于那“里子”,则取决于你是否甘愿承受。
第三式:“品牌溢价”的迷雾,让你在“品牌”与“价值”之间踌躇!
最后,我们不妨再议一议“品牌”之事。
当今市场,品牌林立,国产、合资、进口,价格区间从几万至数百万不等。
许多时候,购车决策,除了车辆本身的性能与配置,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其“品牌”的声望。
有些品牌,确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技术优势,其高昂售价,亦有其合理之处。
然亦有部分品牌,尤其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势力”,其定价,我总觉得略显“虚高”。
它们或许在设计、智能化配置方面表现出色,可仔细权衡,那价格,究竟是否物有所值?
我有一位知交,近期意欲更换座驾,看中了一款国产新能源SUV,价格不菲,近三十万元。
我问他,此车究竟精妙何在?
他答曰:外观俊朗,内饰科技感十足,续航亦可满足需求。
我请他仔细比较一番,同价位的合资品牌,抑或是一些更为成熟的国产车型,在动力、底盘、NVH(噪音、振动、舒适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距。
结果他一番对比之后,便发现,此款“新势力”的车型,纵然在某些“炫技”之处颇为亮眼,但在一些最核心的机械素质上,可能尚不及一些老牌车企。
例如,那所谓的“一体化压铸车身”,听起来气势磅礴,然其长久的耐用性、维修成本,又有谁能确知?
此情此景,恰似选购皮包,遇上一网红品牌,价格不菲,却可能仅是运用某种流行元素。
而一个经典品牌的皮包,纵然外观不甚“时髦”,但其材质、工艺,却能经受岁月洗礼。
许多时候,我们被“品牌”二字所迷惑,耗费千金,所购得的,或许仅仅是一时的“体面”,而忽略了车辆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因此,归根结底,此事关键在于我们自身。
厂商的“套路”虽多,但这些,皆取决于你是否甘愿被“套路”。
你必须明白,“一分钱,一分货”,此言虽显老套,然在许多情形下,却是不折不扣的真理。
切勿被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与廉价的标价冲昏头脑,需得多方考察,亲身试驾,深入了解。
购置一辆汽车,你所获得的,远不止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位生活中的忠实伙伴。
切勿让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以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遮蔽了你的双眼。
当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而后,再做出决断。
终究而言,最宝贵的,并非是你初期节省了多少开销,而是这辆车,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为你带来多少愉悦与心安。
今日便浅谈至此。
车市行情瞬息万变,总有新的“陷阱”在前方等待。
作为消费者,我们唯有时刻保持警醒,方能成为明智的购买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