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比亚迪官方公布卖出了40万台车。这个数字放在中国市场,不算特别惊艳,但把利润线拉上去了,倒是挺有意思的。说白了,销量不是特别爆炸,但架不住单台赚了更多钱。这点,咱得琢磨琢磨。
我一个朋友小杨,卖比亚迪两年了,跟我感叹:老哥,客户买车越来越精了,便宜没好货这话,不完全对。现在人更看价值感,性价比这条道谁把控好,谁吃香。这跟比亚迪近年不断优化供应链、压缩成本、升级车型配置有关。话说回来,谁不想多赚点钱,但利润涨了,销量没涨,有点怪。
说到怪,就不得不提这款仰望U7,算是比亚迪推出的非常有个性车型。它配备了全球闻所未闻的电磁悬架,说白了,就是悬架的技术硬件领先同行一大截——听修理工老张说,这玩意儿调校跟传统气囊悬架完全不是一回事,整辆车的舒适性和操控都提升了不少。这U7九月份加起来没破千台,差点像极了跑得快没人要的尴尬状况。
我刚才翻了下今年初参加车展时拍的照片,U7的设计确实抢眼。比什么稳重大气的传统行政车,有点运动感也有点前卫。但问题就是——这车外观设计,既不像保守的官场加长轿车,稳重感明显不足;也达不到跑车该有的激情和流畅,处于中间位置,显得不上不下。你能说它丑吧,也说不出来太讨喜。
我听某销售老哥说:这U7吧,就有点尴尬,年轻人买不起,也不愿为了技术买单,觉得买来没面子;老年人看了更不喜欢,嫌它不够威严。其实我也同意这个观点。你想啊,年轻人想开个特别的车没错,那得量力而行,毕竟这车定位偏高;中年富豪们想要安稳的身份象征,U7这运动范儿却没法满足他们稳的渴望。
产能上,U7也是个限制因素。据我了解,这车搭载的电机是云辇Z直线电机,产量极其有限,月产没几百台,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厂商还真是被技术拖了后腿,想做精品,结果产能不足直接导致销量打折扣。这个困境,有点像刚做出高端跑鞋,材料进口又贵,完全供不起产能。
说到造型,我得纠正下之前说的比亚迪乱糟糟印象,毕竟,这个U7相较于本来那个粗糙感十足的版本,已经算改进了不少。颜值上,起码有故事,能吸引一小批对独特设计感兴趣的用户。但这故事谁听得进去呢?颜值高反而被嫌弃这话我估计是有人开玩笑,但不至于全无道理。
与此比亚迪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似乎还没找到最合适的身份定位。他们自己也有点矛盾,既想抢年轻人的市场,又想攻占中老年精英,这导致产品线出现两头不到岸的尴尬。是不是该学一下迈巴赫、奔驰那种,清晰定位商务车市场,端庄大气一点,不必太花哨?这我就没想明白,毕竟每款车都得有自己的客户,不能让大众跟中年富豪都觉得不是我的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电磁悬架这玩意儿。聊天时,研发部一哥曾说,这技术在提升舒适性和车辆响应上有巨大优势,用一句生活化比喻,就是给车装上了一个比传统弹簧更聪明的肌肉,让它能更好地调整跑姿和路感,坐车感觉就像换了个软硬适中的床垫。可你想想,聪明床垫虽然舒服,做工、成本也比普通的贵很多。厂商看着账本,肯定头大。
而且谁知道呢,这车投放时间点也很悲催。经济不算特别活跃时,不好推出好车;经济好时,买家没那么讲究了,跑车款的U7买家有限。生不逢时,多少有。提起这个,我觉着肯定有人会说:这不是借口。对,这只是个人的猜测(样本少),具体原因得看更多数据。
顺带算个简单账:按40万台总销量粗估,比亚迪这个月利润提升大概也就是几百亿人民币规模,单车利润提升空间在千元级别——非常粗糙的数字,别较真。我不是财务专家,这只能说明即使销量压力存在,产品升级和高端车型的利润贡献还是值得期待。
对了,我朋友小李修车,说U7电磁悬架维修确实难度大且成本高,不是普通4S店能随便修,一般要特批或者厂家派技术员到场。这又给消费者用了心理一道担心将来维修麻烦的坎。
说实话,一线从业这么久,看过无数新车发布,也经历过不少技术断档、产能受限的问题。比亚迪这U7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技术多么牛逼,但市场反应没跟上,这之间的落差真让人唏嘘。技术创新和市场接受度之间,有时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我自己跳回刚才的思路说,年轻人多愿意为设计买单,尤其是独一无二那个标签,可他们的支付能力真没那么强,年轻有钱的少,中年富豪眼光又不合拍。设计就是要讨喜这话,没错,但讨喜背后藏着的消费力问题,不知道你怎么看?
这让我不禁想问,作为消费者,你们会在性能和设计之间如何取舍?技术牛不牛,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是说,颜值和身份感的那条线,才是决定买买买的关键?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