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还没到,我国沿海铁路就扔出了个“双响炮”——温福高铁和新沪杭高铁同一天开工。你可别觉得这只是两条铁路简单,要知道以前从长三角往南到粤港澳大湾区,总在温州到福州这段卡壳,现在这两条线一建,等于把沿海高铁的“最后一块拼图”补上了,这事儿到底能给生活带来多少改变?
先说说为啥这两条线非得赶在国庆前开工。懂行的都知道,它们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里沿海通道的关键部分,之前长三角、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经济区,虽然各自都挺强,但铁路联系总有点“隔靴搔痒”,要么速度慢,要么绕路。现在这两条高铁一修,等于给三大经济区架起了“直达桥”,不管是长三角的电子元件运到福建,还是广东的货物发往上海,都能少走不少冤枉路。国庆前开工也不是巧合,这背后是推进区域协同的决心,就想趁着这个节点,给沿海发展再添把火。
先掰扯掰扯温福高铁。这条线全长302.4公里,一半多在福建(203.8公里),剩下的98.9公里在浙江,设计时速350公里,这速度放在现在绝对是顶流水平。全线要设11座车站,不光要新建温州东、瑞安东这些新站,还得改建平阳、苍南这些老站,以后坐车换乘会更方便。而且它还用了不少黑科技,比如CTCS3级列控系统,能让列车跑得更稳更安全,还有40米的简支箱梁桥,建起来又快又结实。
最实在的还是对出行和经济的影响。以前从温州到福州,坐高铁得2小时,以后1小时就能到,相当于上下班通勤的时间;要是往南去珠三角,以前得绕好远,以后5小时就能直达。这速度一提,产业联动就活了——温州的电器泵阀、福州的电子信息、宁德的新能源电池,这些产业能更快地互通有无,比如温州的零件早上运出去,下午就能在福州的工厂组装好。文旅方面更不用多说,雁荡山的奇山和三坊七巷的古街,以后一条高铁就能串起来,周末来个“山海游”根本不是问题。
再看新沪杭高铁,这条线虽然短点,全长223.8公里,但含金量一点不低——95%都是桥梁,光重点工程嘉桐特大桥就得跨越多条铁路和公路,建造难度不小。它最关键的作用是“连枢纽”,一头接上海东站(也就是东方枢纽),一头连杭州西站,以后从杭州坐高铁到上海浦东机场,不用再转地铁折腾,40分钟就能到,真正实现“空铁无缝换乘”。而且它还特别注意保护文物,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时候用了无墩设计,不会破坏这条千年运河的风貌,这点必须给个赞。
之前沪昆高铁沪杭段每天要发148对列车,早就满负荷运转了,新沪杭高铁一建,等于多了一条“快车道”,以后坐高铁再也不用抢票抢得头大。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通过杭州西站接上杭温高铁,把沿海通道的纵向联系给打通了,以后从上海往南到温州、福州,选择更多也更快。
这两条高铁一建,整个沿海区域的发展都要变样。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温福铁路通道的客流密度能达到3480万人,其中66%的主干运输都得靠高铁,这意味着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大家都会更愿意选高铁。企业也会跟着动起来,比如温州的老板可能会在福州设个销售中心,福建的厂家也能把仓库建到上海周边,资源配置会更合理。城镇格局也会变,以前温州总觉得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现在成了辐射海峡西岸的节点;像平湖这些以前没通铁路的城市,也能快速融入上海都市圈,以后当地人找工作、上学都方便多了。
当然,建高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温福高铁工期5年,要到2030年才能竣工;新沪杭高铁快一点,4年就能好,2029年就能坐车。而且这还只是开始,以后它们还会接上甬台温高铁、漳汕高铁,把宁波到广州的高铁都改成350公里时速的标准,到时候整个沿海就真正连成片了。长远来看,这可不是简单的“修两条铁路”,而是要让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些“经济高峰”,变成连绵不断的“经济山脉”,打造出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走廊。
有人说高铁只是改变了速度,可实际上它改变的是的生活方式——以前过年回家要坐半天车,以后几小时就能到家;以前想跨省谈生意得提前一天出发,现在当天往返都来得及。数据是冰冷的,但高铁带来的便利是热乎的。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期待过家门口能通上350时速的高铁?或者等这两条线开通后,你最想坐着高铁去哪个地方看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