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家企业,竟然比许多知名跨国公司还要“高龄”:从太平天国战火到人工智能上车,它生生走过了整整160年。你们能想到,它从最早的弹药工厂,硬是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路上拼技术、拼创意的造车“大拿”吗?可这样一家老字号,为啥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蹦乱跳?中国企业能不能真的玩得转“百年常青”?这可不止是长安的事,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未来缩影。有答案吗?等等,接着看。
有人一提百年企业,脑子自动浮现欧美日本那些耳熟能详的老牌巨头,什么高效管理、工匠精神,讲得天花乱坠。曾几何时,咱们中国的老厂子常被贴上“死板”“落后”的标签,可当长安160周年这个震撼数字摆到新闻,是不是觉得剧情有点反转?到底是传统企业硬撑到现在,还是它真摸清了长寿诀窍?一边质疑声不绝于耳,一边长安还在频频上新品、搞跨界。说它行不行?答案得慢慢揭开。
让我们像扒开洋葱头一样一步步看清楚长安的故事。追溯到1862年的上海,那时候正是洋务运动刚刚起步,长安的祖宗“上海洋炮局”顺势诞生。经历几番辗转搬家,1937年抗战爆发时,一路迁到重庆,成了第二十一兵工厂,肩负起支援前线的大任。风雨如磐年代,许多中国企业没能挺住,而长安却在炮火声中逐渐壮大。
老一辈人都记得,解放后“军转民”是难中之难,大家转行做啥都有,搞自行车、缝纫机的小日子过得倒也安稳。但长安偏不走寻常路,1958年,第一个中国吉普车“长江牌”诞生,虽然这条路只坚持了五年,却填补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空白。这种敢吃螃蟹的劲头,能不让人佩服?到上世纪80年代,凭借微型车抓住农民、城镇双边市场,长安靠微型厢货车和微卡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事实证明,做对的事比做容易的事难得多!
浮浮沉沉中,难得一帆风顺。1997年,长安的微型车份额独占三分天下,可辉煌背后也有不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外品牌蜂拥而入,自主品牌面临巨大挑战。这时候,长安也曾疑惑:停在吃老本、啃存量,还是应该另起炉灶?一时间,内部有创新派、保守派争得不可开交,外界还有人唱衰:老国企顽固不化,末日将至。即便推出奔奔、悦翔也有不少吐槽:外观不时髦,配置低,能耐用才怪。表面上风平浪静,行业里也有不少“老同志”高喊稳定最重要,真相是大家都在暗中较劲。
让人想不到的是,2017年行业洗牌,车市遇冷,但长安这回不但没被淘汰,反而亮出王牌“香格里拉”和“北斗天枢”。人们本以为老厂子慢半拍,岂料它转身扎进了新能源、智能化赛道,各种核心技术全球布局,研发投入一年就占销售收入的5%。最惊人的是,长安一边坚持自产正向研发,一边在新能源轿跑、智能驾驶上追着头部大厂跑。深蓝SL03、Lumin、阿维塔11连番上阵,上市就爆单。这完全不是20年前那个保守老厂的作风,反倒成了勇于突破的领跑者。谁说老品牌只能被时代淘汰?有的真正厚积薄发,让对手都措手不及。
可别以为转型就万事大吉。当“新四化”风浪席卷全球,国内造车新势力、国际巨头一个劲压过来。长安的新能源虽热闹,但比起特斯拉、比亚迪等大佬,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声音开始唱反调:新平台能不能接地气?智能化、网联体验能否撑起口碑?海外扩张的步子会不会太大,风险可不小。还有行业观察家尖锐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极度“内卷”,价格战让利润带来雪崩隐患。即便表面新车爆款不断,背后其实埋着不少隐患:研发投入高企,如何扛住现金流压力?技术换代太快,会不会变成“烫手山芋”?分歧有增无减,挑战刚刚开始。
说到底,咱们得搞明白,“长寿企业”是拼脸还是拼命?有人唱高调夸长安坚守正道、逆境成长,三百年如一日。那行,既然很擅长“做难事”,为什么当初一度被外资车企疯狂抢占市场?如果老厂牌真那么无敌,怎么解释自主汽车产业的阵痛期?别只盯着技术进步、销量亮眼,就把问题都美化成“转型成功”的励志剧。新造车势力虎视眈眈,海外品牌也时刻盯着这块蛋糕,老树开新花不是喊口号,更不是追潮流。夸一通“厚积薄发”“韧性成长”容易,真刀真枪还得过市场和消费者那一关。
可惜,有些“百年老字号”只在宣传上做文章,实际转型时步子虚,反倒成了历史包袱。长安当下确实有突破、有创新,但未来要是止步不前,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历史抛弃的对象?这真不是“夸几句”就能解决的问题。
看到长安160年还能重新焕发青春,很多人拍手称快,说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板。但也有人怀疑,自主品牌老厂真能靠一两次转型就彻底站稳脚跟吗?新能源转型是“真腾飞”还是只是短暂的热闹?如果行业再洗牌,能保证下一次也活下来吗?老字号该如何避免“老树枯死”,能不能永远都是那个“扛旗人”?你更相信厚积薄发的经典力,还是觉得新兴势力才代表未来?欢迎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企业找点真答案。
全部评论 (0)